让科学课把孩子们变得聪明起来
(2019-12-17 16:09: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讲座 |
让科学课把孩子们变得聪明起来
鳌江十二小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小学时有初步的感知,初中学学习这些内容就不会那么难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思想: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科学方法:(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科学精神: (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五年级下册:探究物体的浮沉一章:第一课时,木块、塑料块在水中的浮沉;第二课时,探究橡皮泥的浮沉;第三课时,探究马铃薯分别在盐水、清水、食用油中的浮沉;第四课时,造一艘小船。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儿童循序渐进地亲历这样的探究过程,他们的手灵活了,眼睛会观察了,大脑会思考了。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浮力,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的大小,怎样应用浮力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以及要常常用到的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猜想与假设等过程技能。(注重的是过程,他们的手指做过实验,他们的眼睛观察过实验现象,他们的小脑袋思考过科学问题)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例如:三年级上,“认识植物”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去认识校园里大家最熟悉的几种树木,几种花草;认识动物,可以到草坪,认识蜗牛、蚂蚁、蚯蚓等。让学社进入大自然,享受阳光科学。认识小金鱼,可让学生把家里的金鱼带回来;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以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三年级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学生可阅读初二物理“物态变化”,进行学科渗透。作业也可以形式多样:用温度计测量一天的气温,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然后会出柱状图;可以观察记录一个月内月亮的圆缺,位置,并画出月亮的形状等趣味性强的作业。
三、小学科学课对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后续学科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儿童的智慧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所以让所有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看似简单的探究活动虽然不能形成什么高深的理论,但至少他们的小手接触过科学器材,他们的眼睛观察过科学现象,他们的小脑袋思考过科学问题。将来,他们升入初中学习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就不会困难。
四、小学科学课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年的反复实践说明,教师的成长既靠来自外界的帮助,更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发展自己,努力学习和钻研,才能得到外界的帮助,获得自身的提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家更应该加倍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1、做一个知识的多面手
小学科学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分科教学,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即教师们经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具体地说,科学教师要占有足够的科学事实材料方面的知识,有丰富的科学表象储备;占有一定数量的、高于科学教材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理论,还要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科学教师要具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
从科学教学实践看,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对科学教育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3、科学教师应对科学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决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事实达到“精通”的程度。
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其内在含义且运用熟练。小学科学学科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常见的科学事物和现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这三个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科学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和表达交流等探究方法。只有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常用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它们,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5、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应了解教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科研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科研的能力。教师不要轻易放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研究法,按照教科研的研究步骤:发现问题、鉴定问题、文献研讨、设立假说、拟定计划、实施行动、评价结果的顺序,开展教科研活动,去探索教学现象和教学规律
4、上好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最为重要的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认可,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课教学的主流。上好科学探究课,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创设民主氛围。
(六)拓展与创新
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就是一堂优质课。
教育,如果换一种方式,换一个环境,换一种媒体,换一个位置,只要与学生亲密接触,只要让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就会变得聪明起来,成功与收获将很快走进我们的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