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2018-06-06 15:08: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校本教研开课教案及评课 |
《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董学习
4月10日数学教研课上,我听了钟老师上的一堂课《认识人民币(2)》。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大面额人民币认识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中,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教学重点是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教学难点是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以及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这一节课钟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创设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模拟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教学中“识别钱币----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多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本节课还有以下几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喜爱的六一活动,引出购买新衣服、商店。同时出示小额钱币进行复习巩固。购买衣服钱比较多,从而引出大额钱币。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变“教”为“导”,整个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课堂上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网络,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例如,认识完人民币后的提示“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