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鳌江十二小校本培训
鳌江十二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33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和7的认识》教案+评课稿

(2014-12-23 14:14:15)
标签:

育儿

分类: 校本教研开课教案及评课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 6 7

                                                            林锦纯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熟练地数出67,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用6 7表示具体物体的个数,标识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通过学具操作,学生掌握5~7的数字的顺序,会比较567这三个数的大小,并会用“<</FONT>”“>”表示。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难点:67的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学会写67.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磁铁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数一数,图上有多少同学?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量几?

学生报得数,老师贴磁铁,并书写6.

师:数一数,图中还有数量是6的人和事物吗?

    你的身边呢?

    (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能用小棒表示6吗?(学生摆6

师:如果6个同学加上老师是多少人呢?

 

设计意图: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67.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67(板书课题67.

师: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6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

幻灯片演示计数器 :

(1)  5个珠子,添上1是( 

(2)  6个珠子,添上1是( 

 

观察直尺,67在哪里?

你还发现了什么?

 

 

 

 

3、  比较大小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7 ,同学们知道谁大谁小吗?让我们来数一数、比一比

师:56比谁多谁小?67比?。同学们还能看出谁比谁小?56少反过来可以怎么说?67小反过来又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从人物图——点子图-----------摆小棒不仅利于学生从图抽象出数,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7两数之间的关系。

4、  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同学们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反过来,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

 

2)观察图

师:找准点,数一数这里有几缸金鱼?

问题引导:

一共有(   )缸鱼

从左边数第7缸有(  )条

7条鱼的是第(  )缸

7缸有(  )条鱼

小结:数有两层含义: 用来表示数量:几;用来表示次序:第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到1~7的顺序。

5、  教学67的写法

 

 

 

 

 

 

 

 

 

动画演示。

三、方法应用;完成练习923题。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评林锦纯老师的《67的认识》

钟方赛

   林老师的教学从主题图导入,让孩子观察同学们打扫卫生的画面,找出图中的是67的人或物,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在这时林老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要认真打扫卫生。接着让孩子找找生活中的67,孩子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自己住在第7层”,“教室里有7个电风扇”,‘“七巧板中也有7”,“电话号码中也有7”,除了说一说以外,如果能让学生用画一画、摆一摆、写一写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出7,学生能更多的感受实物与抽象数字之间的联系,对于7的认识就更加丰满了。然后通过计数器和一把断尺,让学生知道567的位置,以及6712345之前的大小关系。

    而对于重难点67的基数序数意义,这节课她呈现了图中的金鱼图。让孩子们数一数“一共有几缸鱼”,“第7缸鱼有几条鱼”,“有7条鱼的是第几缸”,但是最终有个别学生也没弄清楚“7缸鱼”和“第7缸鱼”的本质区别。林老师又问“第一组有几位同学?第7位是谁”让学生明白7和第7的不同。我建议换一个情境,如“把7个圈涂色,把第7个圈圈出来”,在涂和圈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学生自觉考虑两者的差异,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涂和圈之外,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座位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突破重点,达到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的目的。

很多时候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总是领着学生在跑,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总是设法引导再引导,直到走入老师的思路上来,学生这时候能轻而易举地把答案说出来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和学生总是急于寻找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我们应该重视过程。

总体上来看林老师这节课设计的比较大气,精心备了教材和学生,课堂也顺畅活跃,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