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鳌江十二小校本培训
鳌江十二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33
  • 关注人气: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太阳》评课稿

(2011-06-14 09:3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本教研开课教案及评课

《四个太阳》评课稿

               王肖梅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陈老师有以下几处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导入提纲挈领

    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帮助学生成功,我觉得陈老师把教材研读得很准,课一开始,陈老师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出示了正在学习的这一单元的主题导读: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通过联系已学的课文巩固旧知识,又为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更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处事的态度:遇到困难要动脑筋,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这也让我在听课时顿悟:可在实际教学中,在导读的引导下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二、感知先声夺人

    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因此陈老师将教学重点之一定为朗读感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在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因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致力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升。有句话就叫读占鳌头,书读好了,书读多了,什么都在其中,一切都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比较重视朗读的设计,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这样的设计让知识点有机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三、研读解决办法

    通过大量的关于夏天的图片进行视觉冲击以及句式训练后,学生仿佛已经置身于炎炎夏日中。根据需要,围绕主旨,提问:这么热的天气可怎么办呢?文中哪一段给我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理解一字时,老师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回答也可为妙语连珠。加上动作演示,在了解了字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字义。接着图片出示,抓关键词清凉到处感受世间因为有了绿绿的太阳后,万物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当学生有了文本的、生活的、自然的体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走进文本,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说,这个环节,学生经历了感知、感悟、体验表达的过程。一环扣一环,螺旋上升,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样学生广开思路,发表对自己的独特感悟,从开始的走近文本,到现在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真正与文本进行了个性对话。这样学生便能有滋有味地进行情感体验了。因为这是一篇美文,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架设阶梯,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背诵,进一步内化文本,加深积累。

新课程强调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求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还有学生的经验。在学习红红的太阳时,陈老师给学生留了一个空间,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通过音频中播放的北风呼啸的情境感受冻僵一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经联系自身体会到了什么是冻僵,这样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接着出示句式训练: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的手————,我们的脚————,我们的小脸也————,引导学生说冻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由文本联系生活,注重生活的体验,进而学习温暖一词。用温暖练说句式:阳光温暖了冰冻的小河,小河————————————;阳光温暖了冻僵的小树,小树——————————————;阳光温暖了冬眠的小青蛙,小青蛙————————————。通过对比说话,感受在冬日里红红的太阳给人们送去了温暖,以此体悟小作者美好的心灵和浓浓的爱心。

    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这堂课中, 陈老师轻轻如涓涓流水的亲切话语,循循善诱的目光,笑容可掬的面容,都是最美的,她普撒的同样是太阳般五彩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