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2011-06-13 11:40: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校本教研开课教案及评课 |
《折 线 统 计 图》评 析
鳌江十二小
折线统计图以折线的每条线段的端点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同时预测其发展趋势。 林老师《折线统计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编排,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熟悉、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并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依托,提供了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来进行体验性的活动。
一、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材料感兴趣是才会主动地学,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而且也会简单的运用,说陌生是因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孕伏了平面直角系,函数和函数图象的思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为学习函数打基础。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并不要求学生一味死记,而是根据教材需要加以引导。
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特别注意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要素、区别等方面的合理引导及讨论,特别强调对单位长度内上升、下降及幅度大小,以及一段时间内上升、下降趋势的把握与理解,其目的着重渗透后续的函数思想。又如病人体温的变化,出现了二张折线统计图,由于单位长度不同,折线图也不同,而老师并不直接告诉为什么的原因,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进行观察、探索、积累经验,使学生理解只有注意观察数据,才能合理制图,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再如根据雁荡山旅游人数差异的实际情况,创设了雁荡山旅游人数各年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兴趣,体现了活用教材的思想,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也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二、正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中引导他们运用知识为生活服务。因此本堂课教师在处理统计知识时大量的是应用生活的经验加以引入,激发学生生活知识的源泉,从而来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学中林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唤起,在内容的建构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创设情景,譬如开始通过陈东同学0到10岁的身高情况,请学生进行描点、连线制作折线统计图,来理解预测发展的趋势,体验学习数学无穷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大量生活现象沉淀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学生的语言进行描绘,更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学生相互交流时也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素材。在每一次的统计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和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是引导学生来体验数学课程人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林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每个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及意识的创新,提倡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把握分层要求,注重体现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如开始阶段就在小组内进行条形统计图有那些要素组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的二次交流中,前者解决了旧知识复习,自然过渡到新知;后者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及作用。在其后的探究过程中,林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精灵“聪聪”、“明明”关于体温不同的折线统计图,通过比较得出解决在绘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有时我们还可以用曲线省略不必要的数据等知识,让学生说说自己分析的理由与方法,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老师也积极与学生一起参加讨论,在反馈时也给学生发表想法的机会,并耐心细致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的想象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欲望和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学生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采取合作,学生思维开阔,形式多样,不仅展现了学生个性的一面,同时也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巨大的学习效果。
《折线统计图》的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设计以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作学习的空间。当然林老师由于考虑教学的完整性,把多课时的教学内容合并一课时进行教学,故在时间分配上让学生看、读统计图的时间少嫌不足,从教学要求上看学生会看图、看懂图要比会画图更为有意义。因此建议把前后二次画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