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课有效课堂研究----开题报告
(2015-11-17 20:07:21)分类: 初三历史复习课有效课堂研究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首先,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外,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复习能力则是实现
其次,陕西历史学业考试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近年来陕西历史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注重对学生读图、读材料、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等);中考试题也呈现出立意价值化、题型多样化、情境新颖化、考查主干化、思维迁移化、开放合理化、思考辩证化、导向明晰化的新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特别注意对复习方法的掌握和落实,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再次,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历史复习方法的探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在复习备考中扎扎实实的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陕西历史中考“开卷”形式的要求
陕西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的日常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前人诸如此类的论述,都强调了工具和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和后期复习备考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学科分值少、学生甚至家长重视不够的尴尬现实。因此,通过探讨、研究,构建更科学、更系统、更实用、更有效、更高效的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效益,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进一步落实历史复习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义务教育各学段的成绩,为高中输送优秀的人才,这一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就摆在了每个初中历史教师的面前,并成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实教与学活动中的渴望
在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仍然是以试卷考试的形式为主。因此,有效、简便的复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巩固所学、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最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例如:针对中考,学校普遍采用“三轮复习法”或“多轮复习法”,为完成计划,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味灌输和讲授,仅仅通过大量习题和考试来突破重难点和提升能力显然是存在缺陷的。所以,这种传统的复习方法亟需改进。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陕西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的日常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在国内研究类似的课题较少,也少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借鉴,因此,对新课程以及中考考查的各种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课题组认为,开展“初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研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它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初三”——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新课讲授中已经学过的“东西”,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东西”更加系统、扎实、巩固,并在原有基础上,融会贯通,有所提高。“有效”——是指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课堂”——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解决在课堂的复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并从中探索更科学、更系统、更实用、更有效、更有效的复习方法,更好的指导复习教学。
(二)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的种种弊端,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主题化教研、教学活动和理论学习,帮助历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3.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善良的情感、良好的协作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素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和实践,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5.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探究新的适合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基本内容:
1.准备阶段(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理论,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做好实验班级的对比和前期相关调查和测试。实验班级围绕实验方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验与研究工作,围绕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导学案、论文等形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反思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实验班级听课、评课、座谈研讨等,了解掌握实验研究情况,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7年7月至12月)。分析整理数据与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敬请专家测评鉴定。
研究成果已初三复习课导学案设计、示范课课堂实录、撰写阶段报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形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