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76ccb98bgde17687c5222&690
我们现在一看到“欧”这个字,想起的大概就是和“欧洲”“欧冠”“欧美”等一类的词语,但“欧”字在很古老的金文字时期就有了,在那个时候是不会有以上这一些意思的。
歐(欧),本呕吐之呕。许慎《说文解字》:“欧,吐也。从欠區聲。”可见,《说文》并没有对“欧”字没有过多解释。
关于“欧”字,查询古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歐”字有三个读音。
1.ōu①通“殴”。殴打。例:“(老父)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欧之。”——
《汉书·张良传》。
②通“讴”。歌唱。“百姓欧歌,得我惠君。”——《隶释·三公山碑》。
2.ǒu通“呕”。吐。“因愤慨结病,欧血死。”——《后汉书·袁术传》。
3.qū通“驱”。赶走,驱使。“或导之以德义,或欧之以法令。”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金文的歐(欧)是一个形声字,一张大口的人形“欠”为形符,“区”为声符,“区”在做声符的时候读音为ōu,如鸥、殴、讴等。那么我们想了解“欧”字的起源,就必须从它的形符声符入手。首先是形符“欠”,甲骨文“欠”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张开大口出气的样子。《说文解字》说:“欠,张口气吾也。”这形容的就是打哈欠的意思。郑玄注《以礼》“君子欠伸”曰:志“倦则欠,体倦则伸。”就是说精神疲倦的时候打哈欠,身体疲倦的时候伸懒腰。可以看出,“欠”的本意既然是打哈欠,那么以“欠”为形符的字都至少应该和“口”有关,如“吹,歌,饮”等。后来小篆把“欠”字改成了三撇,使之失去了原形,“欠”的本意也就发生了错误变化,欠字也逐渐被借音做亏欠、不够等理解。其次是声符“区”,甲骨文“區(区)” ,像很多物品“品”藏在器物中,而甲骨文“品”表示器物众多,三个物品放在一起,会意为品。
形声字两个部分的功能,一般来说形符是表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或语素,声符表示读音,由于形声字的形符不像象形、指事、会意字那样明确,比较笼统、模糊,但是我们只要了解了其形符的意义,这个形声字的含义也就大致明白了,更何况“欧”这个字的声符“区”也兼表意。组合来看,大概的意思和《说文》所解释的大致相同,应该是通“呕”,表示口中有某些东西,张开嘴呕吐的动作。解释到这里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古人不直接用“呕吐”的“呕”字,而要用“欧”字来表示?
我想这部分原因应该归为“六书”中的假借。在甲骨文中,“呕”字的形符“口”大致泛指一切器物,和口舌之口无关,而当时“欠”这个形符的明确表意让人们选择了“欧”,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化,形符部首的不断增加,“欠”字形符所表意的一些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后来的人们便假借一个字来补充原来那个字的意义。这也同时能解释后来有了“呕、讴、殴等”可以取代古字“欧”的一些字。而“欧”这个字在汉字发展到现在,除了做姓氏以外,也被假借做“欧洲、欧美”这样的含义了。
以上就是我对“欧”字起源所做的简单粗略的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