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A书友会
AA书友会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54
  • 关注人气:2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2014-07-24 15:08:53)
标签:

建筑设计

建筑理论

建筑概念

伯纳德·屈米

http://s7/mw690/002aSkJjzy6KHhp7pUq06&690

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人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探索世界,比如电影导演、艺术家也可以作为建筑师来观察这个世界。

——伯纳德·屈米

中文书名】《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

原著名称Architecture Concepts: Red Is Not A Color

原著出版者Rizzoli   

原著作者Bernard Tschumi

ISBN978-7-121-23603-7

页码776页全彩色印刷      装帧】软精装压膜勒口

开本1/16                      尺寸188×235

出版日期20147       定价298.00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附有大量插图,追溯了建筑大师伯纳德·屈米30多年来的建筑探索历程。从他早期受观念艺术启发而创作的《建筑宣言》和《建筑广告》,到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鲁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乐厅,再到近期公开的雅典卫城博物馆,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建筑和建筑创造的奇妙之旅。

 

本书为一般读者和建筑专业人士而作,以作者的口吻叙述了当今的建筑形势,并穿插了许多重要理论著作的节选。

 

本书的观点是,将建筑同“建筑物”区分开来是建筑所体现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讨了如下建筑议题:空间和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的关系、运动向量、围层、程序和概念—形式等创新思想。

 

作者信息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世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国籍。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目录

 

      序 言

  6 为什么是概念?
   12   致谢

 

            A篇

   空间 事件 运动

   16   摄影实录
   38   建筑宣言
         1975—
   42   建筑广告
               1976—1978
   48   关于空间的问题
               1975
   52   输入/输出:乔伊斯的花园
               1976—1977
   60   序列
               论文,1981
   66   电影剧本
               1978
   74   建筑的暴力元素
              论文,1981
   80   曼哈顿手稿
               1977—1981
 106   《曼哈顿手稿》的几个主题
               论文,1981
    112   拉·维莱特公园
              巴黎,法国
               1982—1998
     162  抽象媒介和策略
              论文,1987
     168 烟花
                巴黎,法国
                1992
     176 事件:转折点
                论文,1991
     177 断层和事件
                 论文,2010

 

           B篇

    程序:并置/叠置

     182   摄影实录
     192   程序
                论文,1981
               交叉程序
                论文,1994
               程序和疏离
                论文,1987
               建筑的多元性
                论文,2010
     196   程序的分解
                东京歌剧院
                  东京,日本
                 1986
     206   超程序
                法国国家图书馆
                巴黎,法国
               1989
     214   混搭风格的走廊,流动不居的形象 
                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
                 卡尔斯鲁厄,德国
                1989
     222 组合
               (选自“疯狂与可组合的”)
                论文,1991
     226   桥梁–城市——
               总体规划和交通枢纽工程
                 洛桑,瑞士
               1988-2009
     242   线形城市
                关西国际机场
                 大阪,日本
              1988
     250   城市外缘
               沙特尔商业园
                  沙特尔,法国
               1991
     258   夹缝策略
                Le Fresnoy当代艺术中心
                  图尔昆,法国
               1991-1997
     274   Le Fresnoy建筑项目
               论文,1999
     280   离经叛道
                Lerner Hall学生中心,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纽约州
               1994—1999
     298   离经叛道
               论文,2001
     300   虚空间序列
                现代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纽约,纽约州
               1997
     308   零度建筑
                建筑学校
                  巴黎/马恩河谷地区,法国
               1994—1999
     320   奇特的引力场
                  建筑学校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迈阿密,佛罗里达州
                1999—2003

 

             C篇

    向量与围层

     344   摄影实录
     356   向量与围层
               论文,2003
     358   红色向量
                 人行桥
                 永河畔拉罗什区,法国
               2007—2010
     368   非物质的表征
                 玻璃影廊
                 格罗宁根,荷兰
               1990
     378   城市玻璃房子
               《时代》杂志委托的调研项目
               1999
     386   围层间隙
                鲁昂音乐厅和展览中心
                  鲁昂,法国
               1998—2001
     402   概念和物质的再情境化
                 利摩日音乐厅
                 利摩日,法国
               2003—2007
     420   吞噬细胞
                卡内基科学中心扩建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
               2000
     426   时间工厂
                  江诗丹顿总部和制造中心
                 日内瓦,瑞士
              2001—2004
     442   塑造和包装
                洛桑艺术学校(ECAL)
                  洛桑/沃州,瑞士
               2005—2007
     454   木构轮廓,玻璃围层
               非洲艺术博物馆
                  纽约,纽约州
              2000
     464   双围层
               电子媒体表演艺术中心
                 特洛伊,纽约州
              2001
     474   博物馆立面草图
                现代艺术博物馆
                 圣保罗,巴西
               2001


      D篇

    概念/背景/内容

     488   摄影实录
     492   概念/背景/内容
              论文,2004
     494   背景的概念化
                卫城博物馆
                  雅典,希腊
                2001—2009
     540   栅格叠置
                 798工厂
                  北京,中国
               2003—2004 
     552   背景的自由形式
               理查德·E·林德纳体育中心
                 辛辛那提大学,俄亥俄州
               2001—2006
     570   法则——发生器
               蓝色住宅塔楼
                 纽约,纽约州
               2004—2007
     586   谁是背景的对象?
               三塔式巴别塔
               纽约城市工程
               2002

 

      E篇

   概念—形式

     602   摄影实录  
     606   概念—形式
              论文,2010
     612   椭圆城市
                 美洲独立金融中心整体规划
                 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
                2005—
     630   重复,拓扑/类型
                 扎伊德国家博物馆
                  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7
     646   媒体园区
                 阿布扎比媒体园区总体规划
                  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8
     660   它不是一个沙丘
                 迪拜歌剧院
                 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005
     670   圆/方叠合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总体规划和博物馆
                 深圳,中国
               2011
     680   延音
                 Carnal圆顶表演艺术中心
                 罗尔,瑞士
               2009—
     694   阿莱西亚博物馆
                  阿莱西亚游客中心
                  阿莱西亚,法国
              2002—
     724   无定形的过滤器
                 巴黎樊尚动物园改建工程
                  巴黎,法国
               2009—

 

      后 记

     741   建筑概念
                论文,2012

 

      附 录

     752   项目列表
     756   项目年表
     766   参考书目
     767   参考展览
     768   图片版权
     775   译后记

 

总还有人问你:“为什么装饰性小建筑是红色的?而不是黄色或橘色的?为什么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事件和意义?”最初你拒绝回答。你说:“我绝不会回答那个问题。”然后你被问烦了,于是你说:“因为红不只是一种颜色。”满意吗?答案不置可否。这个问题到此为止。然后你开始着手其他项目,而且你也没打算再使用红色。否则,人们会以为你又要设计红色建筑而不再委托你工作。但是事实并非仅仅如此,那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你开始想,每个工程都存在一个概念。问题是如何强化这个概念。你断定合理运用颜色是强化概念的一种方式。所以在Le Fresnoy艺术中心项目中,叠置的新、旧屋顶以及走廊——所有运动向量——都闪着一层明亮的人为的颜色。现在,材料在原色之外又有了颜色;混凝土有颜色,木材有颜色,砖也有颜色,但是这些颜色又刻意染上人为的色彩。所以当你回答“红不只是一种颜色”的时候,不仅仅意味着挑衅。对你而言,它涉及的问题是:什么构成了建筑概念?

 

http://s16/mw690/002aSkJjzy6KHhlSSwDff&690


为什么是概念?


在世界文化史中,“建筑”一词通常与美丽非凡或气势磅礴的建筑物联系在一块。建筑常常仅被表征为形式的知识。然而可以证明建筑像数学、哲学或艺术一样,首先是一种知识的形式。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激发有关人类自身生存世界的思想和概念。建筑帮我们理解那个世界,它同样也提出与功能和社交活动相关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建筑的物质必然性决定它与哲学、数学或文学的根本差异。建筑就本质而言是概念或思想的实体化。
建筑同样也表现或体现了美学教义或普遍真理。但是,它总是从一个麻烦(程序、场地、造价、背景、限制条件等)或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何做、是什么)出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们创立了建筑概念或思想。然后将这些概念或思想转化为物质空间,予以实现。
《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一书通过多年来开展的工程项目来追溯建筑的研究历程。对建筑的热情以及对建筑教条的不满激励着本书的创作,它在信条或规范之外寻求建筑的普遍定义。这一过程离不开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正如建筑有利于人们理解当今文化,主流文化观念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本质。
总体上,本书立足于建筑的边缘而非中心。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际,为了避免掉进它们的陷阱,我认为在建筑领域之外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虽矛盾却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种远离了形式主义或功能主义信条的另类阐释中,电影、艺术、哲学、文学甚至政治学都成了与建筑研究相关的知识领域。
用建筑师的视角——置换、借入,甚至误读——来审视其他创造领域,是一种颇有收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曼哈顿手稿》和拉·维莱特公园项目都采用了此法。那时,正统的建筑学派常将这种做法视为怪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巴塞罗那(随后成为建筑自主性思想的温床)的一次讲座中,听众激烈地抨击了我的观点,颇有韵律地大声喊道:“建筑就是建筑,艺术就是艺术,电影就是电影,戏剧就是戏剧,不能把它们混淆!”我把各种学科间的对话看作有益的结合——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将之应用到建筑领域,是一种鼓励并拓展不同思维方式的途径。正如建筑一直影响着其他知识领域(思考一下“结构”或“功能”的隐喻),其他知识领域也能扩大建筑的实践范围。我把这种对话称为“输入”和“输出”,意指不同思想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很快建筑便显露出它自身的独特性:它同时体现着概念和概念的实体化,或概念和对概念的体验。用哲学术语概括就是,建筑同时是概念、知觉和情感——“被构思、被知觉和被经验的事物”。建筑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外观,还与建筑物对思维、知觉和社交空间的作用有关。


结 构

本书有两个初衷:一是通过某一背景下的建筑方案的论证,将本书叙述呈现给广大读者;二是出版作者多年来的理论著述,包括一些近来或迄今为止尚未发表的论文。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空间 事件 运动”、“程序:并置/叠置”、“向量与围层”、“概念/背景/内容”、“概念—形式”。每部分由几个相互缠绕的“文本”组合而成,对应总体论述的某个特定阶段。尽管这些文本既可放在序列中也可拿出来单独解读,它们却是一个研究整体,关注建筑话语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同时具有个体性和非个体性或历史性的特征。


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一个“内部”故事——叙述推动每个建筑方案发展的想法和事件。本书叙述大部分采用第二人称,仿佛和某个人或某些人在对话或讨论。这一策略源于文学,有多种含义。
一方面,它在本书的自传性(或个人色彩)与个人叙事间拉开了距离,使语言具有客观性。(在这些情况下,在这些条件下,你,伯纳德·屈米,做了这件事。)另一方面,第二人称叙事可以在口语和普遍的抽象性间过渡转换。(在这些情况下,你做了这件事;在那些条件下,有人做了那件事。)然而在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上,文本面向的是读者,读者是在这片建筑疆土上进行叙述/历险/旅行的主人公,在各种障碍和交叉处穿行,在众多不同的变体间做出选择。在此意义上,“你”的作用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接触当今的某些建筑问题。所有人——不只是“人们”,而是“你”和“我”——都应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今天谁对建筑感兴趣,谁参与到建筑中。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建筑牵涉到每个人,本书记录了我们面对这些含义时的思路历程。
                
                 伯纳德·屈米,2012

 

 

 


译后记

 

 伯纳德·屈米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树同时体现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两个方面,这一点从本书书名《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上可窥一二:首先,概念是屈米建筑理论的核心词汇,他给概念下了多方面的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空间、程序、运动、事件相关的概念,“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这是屈米在本书中反复申明的观点;其次,红色如同其他色彩一样在屈米的定义里不仅是一种颜色,它还是概念的载体,它是无数思维的源头,它强化甚至演变为某种概念。然而,无论它如何变幻,都如变奏曲服从主旋律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概念实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限制因素有关。

人们一直将屈米视为前卫的先锋派建筑师,是形式的解构主义者。屈米的建筑理论确实与福柯、德里达等结构、解构主义大师的哲学思想深有渊源,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断层、空隙、叠置”等概念皆出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书,但屈米把福柯广义上的“知识”置换为建筑的“概念”。在一个后现代的理念——即地域性以及形式与社会使用价值的分离——正在消失的时代里,屈米从电影、绘画、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在建筑的边缘处发展了一种与空间有关的行为叙事学,让空间自发组织、引导有利的人体行为,在此,建筑不再仅仅关注形式的功能或功能的形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的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屈米被冠以解构主义者一名,但他自己似乎仅仅将之视为玩笑话,他觉得那是人们对他的误读。他设计的结构、形式与布局,即便有时看起来相当震撼,必然是出于某些实际上的考虑。例如,在新卫城博物馆项目中,屈米将博物馆的顶层结构较之于中层和底层结构在方向上做了小幅度的旋转,人们以为这是解构主义的做法,然而事实却是:“由于下面两部分的朝向已由街道网格决定,为了使顶层帕特农展廊在方位上与对面的帕特农神庙保持平行,必须小幅度地改变顶层朝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三角墙雕塑如在原地一般沐浴在卫城的阳光下。此外,他设计的大屋顶结构、悬浮结构等无不与现实条件密切相关,是克服了种种限制因素后才缔造的概念与形式。在此意义上,不妨引德里达的一句名言,“解构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屈米的建筑概念无论多么富于挑战性,总是实际环境下的概念,是应用的概念,即可以在变化中加以实体化的概念。

 

陈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