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听课反思
(2011-04-29 15:44:02)
标签:
杂谈 |
两位教师的自学提示都是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出发, 从老师直接提出了母爱,这样固定住了孩子的交流范围,不会像我们平时说的交流“跑偏”了。但是两个老师在交流研讨的环节,却只字不提关于母亲的哪里是神态,哪里是表情,或者是关于写法的指导。
(三)交流研讨
这是一节课中最出彩的地方,也是一节课的主阵地,也是听课老师都期待的地方,成也萧何败萧何。两位老师的交流的环节路子也几近相似,都是从几个重点词语出发,而且也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主旨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可是却没有听到关于读法的指导,或者是导向性的评价,这点不及中学的两个老师。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怎样读才是“读出感情”?究竟孩子知不知道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应该引领到情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如教学含有“悄悄地”这一词的句子时,我抓住了“悄悄地”这一词,大家都知道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还有“央求”一词,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词的体会去感悟上下文。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从语言中读出来。
2、抓准关键字词感悟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 为了体味母亲的这句“好好活!”,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读。交流“句中有这么一个字,‘扑”这一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心窗。使学生感悟到,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对儿子的爱怜,对儿子的无奈。这时,孩子们再用心读这句话时感受已比刚才深了不少。讲到母亲忍住的病痛。孩子们联系着课文描述母亲整宿睡不着觉的句子,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母亲的心中充满了——爱!老师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四)质疑答疑
这个环节,老师把问题预设在“为什么作者看菊花的心境不同”,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想念和悔意,以及自己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为什么不问问学生:为什么又是秋天呢?
(五)拓展练习
有时候在想这个环节,无关重要,甚至有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备用”的,也就是时间太充沛的时候就拿出来,时间不够的时候就省略了,这两节课老师都抬出了拓展练习。
唐老师的课堂由于前面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所以拓展的时间很少,匆匆出示了“每当回忆……几句话”让孩子开始写,由于时间紧迫孩子没有去写,而是直接说说。问题就出现了,前面孩子的情感都升华到了“好好活,好好活”,可是这一说,孩子的情感归宿都重返到了“对母爱的赞扬,以及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却忘记了,那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那又是一个怎样的作者?那好好活里面包含的万语千言却不再重要。
关于拓展的内容,我认为《我与地坛》中的几句话比较合适:
三、反思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好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是引领学生自学交流后得到了方法,然后再去实践的一个过程,有所得有所练。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让我动手得到的我会记住,如果动手得到又亲自实践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学法的指导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孩子学没学到东西的体现,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