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的怀念》听课反思

(2011-04-29 15:44:02)
标签:

杂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悔恨。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

     二、教学设计

     昨天听的是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的课,所以先说说异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情景引入

       唐老师的情境引入直接转到史铁生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史铁生的做法和母亲的所作所为。可是在孩子还没有明白或者理解老师用意或者找到应该找到的语句的时候,大屏幕上已经出现了“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是不是让孩子再深入的读读?

        从老师是一句直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体会了史铁生失去双腿的痛苦,这节课继续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目标顺势的出现,应该更简练一些吧。

    (二)自学提示

    唐:1.默读课文,圈画出让你最感动的描写母亲动作、表情、语言的词句,联系当时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空白处写出感受。2、在读文中有哪些疑问,用横线标记出来。

    从: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母爱的?认真读课文,划出对你触动最深的地方,尤其要留意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完成以后小组内交流。

两位教师的自学提示都是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出发, 从老师直接提出了母爱,这样固定住了孩子的交流范围,不会像我们平时说的交流“跑偏”了。但是两个老师在交流研讨的环节,却只字不提关于母亲的哪里是神态,哪里是表情,或者是关于写法的指导。

(三)交流研讨

这是一节课中最出彩的地方,也是一节课的主阵地,也是听课老师都期待的地方,成也萧何败萧何。两位老师的交流的环节路子也几近相似,都是从几个重点词语出发,而且也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主旨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可是却没有听到关于读法的指导,或者是导向性的评价,这点不及中学的两个老师。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怎样读才是“读出感情”?究竟孩子知不知道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应该引领到情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如教学含有“悄悄地”这一词的句子时,我抓住了“悄悄地”这一词,大家都知道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还有“央求”一词,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词的体会去感悟上下文。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从语言中读出来。

2、抓准关键字词感悟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 为了体味母亲的这句“好好活!”,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读。交流“句中有这么一个字,‘扑”这一个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的心窗。使学生感悟到,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对儿子的爱怜,对儿子的无奈。这时,孩子们再用心读这句话时感受已比刚才深了不少。讲到母亲忍住的病痛。孩子们联系着课文描述母亲整宿睡不着觉的句子,母亲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母亲的心中充满了——爱!老师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四)质疑答疑

这个环节,老师把问题预设在“为什么作者看菊花的心境不同”,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想念和悔意,以及自己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为什么不问问学生:为什么又是秋天呢?

(五)拓展练习

有时候在想这个环节,无关重要,甚至有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备用”的,也就是时间太充沛的时候就拿出来,时间不够的时候就省略了,这两节课老师都抬出了拓展练习。

老师的课堂由于前面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所以拓展的时间很少,匆匆出示了“每当回忆……几句话”让孩子开始写,由于时间紧迫孩子没有去写,而是直接说说。问题就出现了,前面孩子的情感都升华到了“好好活,好好活”,可是这一说,孩子的情感归宿都重返到了“对母爱的赞扬,以及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却忘记了,那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那又是一个怎样的作者?那好好活里面包含的万语千言却不再重要。

关于拓展的内容,我认为《我与地坛》中的几句话比较合适: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这样的一段话,才澄澈地告诉我们作者现在的悔意。

三、反思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好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是引领学生自学交流后得到了方法,然后再去实践的一个过程,有所得有所练。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让我动手得到的我会记住,如果动手得到又亲自实践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学法的指导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孩子学没学到东西的体现,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那如何更有效地将学法知道融贯到我们的教学中呢,又是一项等待摸索的“要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