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唱者永远年轻,奋进者逆境成才

(2022-05-17 14:12:37)
标签:

教育

文化

娱乐

歌唱者永远年轻, 奋进者逆境成才


        歌唱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爱好以歌抒怀、以歌助兴、以歌解愁、以歌会友。当然光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初级层次上,艺术的翅膀还不够强大,飞不高、飞不远。前进的征途上充满着荆棘,求索的道路上密布着艰辛。少年儿童时代的人特别喜欢音乐、美术、体育,也是培养一门特长的黄金时期。有些人开始是自学乐器的,后来不知不觉地将重点放到歌唱上。原学歌唱的,改学乐器或书法、画图。

       作为一种爱好,人人可以尝试一展歌喉,但要做为一种专长,需要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是歌喉,声音基本的音量、亮度、优美度、音域、表现力如何,同时稍经训练后音准、节奏、咬字能否过关。嗓音条件较差者不宜向歌唱事业发展,至少是过得去,最好是优良才是培养的对象。不可否认,嗓音在掌握了科学方法后会有所优化。即使嗓音不错,但音乐感觉总是找不到,也是恨铁不成钢,一年、两年身教言传也无济于事,从原点回到原点,好像不开窍。虽然这是少数的例子,但确实存在。有些人无师自通,借助唱片、录音机、书本,土法上马,攻克难关。毕竟是闭门造车而成,带有盲目性,择机请教一番高师很有必要。

       与闭门造车式积极的办法当属求贤若渴式: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拜访专业文艺团体歌唱家,唱给他们听一听,指出关键性的失误、迷惘。上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乐团的严继华、金钟鸣、张世明,上海歌剧院的廖一明、饶余鉴、吴诒,上海广播艺术团的李金声、张正宜、刘文炳、金效强、朱均雄等成了歌唱新手的良师益友。他们之中有一大半人每周一次分别给上海市青年宫合唱团80名团员上个别课。

        比求贤若渴式更高级的是争取成为声乐专家、教授的校外学生。纺织青年女工胡晓平、青年工人杨华平、王坚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高志兰、蔡绍序、温可铮教授的校外学生,教学了三、四年考进上海乐团合唱团,此时是1972年,胡晓平、杨华平22岁。后来胡晓平作为进修生,正式进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继续师从高志兰。十年后一鸣惊人,获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

       七十年代,新华书店书架上只有一本汤雪耕教授编写的《怎样练习歌唱》,如今光网上出售的声乐指导书有十几本,同时还有数目繁多的教学视频,给初学者更多的参考机会。优秀的创作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火车向着韶山跑》产生于上海。再早几年的是《戴花要戴大红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比起首都北京来显得很单薄,北京传出的《北京颂歌》、《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就是我》、《天路》等大题材、重份量、高深度的经典歌曲,流传广、影响大。

        歌手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最好是首唱的曲目。胡松华、李双江、吴雁泽、郭颂、贾世骏、马玉涛、张越男、殷秀梅、关牧村、宋祖英等都有多首代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