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主题教研三

标签:
主题教研 |
分类: 校本研修活动 |
项目名称 |
讲座 |
项目负责人 |
卓婷婷 |
|
活动时间 |
2022.12.08 |
活动地点 |
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聚焦新课标,践行新课堂 |
主 讲 人 |
王佐超 |
|
参加对象 |
全体数学老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王佐超老师就有关《聚焦新课标,践行新课堂》讲座 聚焦新课标,践行新课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基础课堂改革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贯彻数学课标,更新教学理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数学新课堂。 一、贯彻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适应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主动参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使他们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先创设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导入,用多媒体出示猪八戒捡到一个西瓜,要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是这个西瓜的1/3,第二块是这个西瓜的2/6,第三块是这个西瓜的3/9,接着提问:“你们认为这样分合理吗?”哪块大?哪块小?猜猜看猪八戒会吃哪一块,为什么?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西瓜,三个西瓜同样大,要求三个组依次把各自的一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6份、9份。依次各取其中的1份、2份、3份。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学生分完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1/3=2/6=3/9,这样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获取新知,并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和谐的情感,收到理想的效果。 2.关注个体差异,获取成功体验。《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困生,又要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习题的设计上坚持层次性原则。一是抓好基本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属性;三是加强综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四是指导好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与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人都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发展 学习是个体认识的过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营造民主氛围,促进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别人要我学,而是我自己要学。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火花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鼓励他们,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2.创设学习时空,促进主动发展。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实验理论要求我们让每位在课堂上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时间上的要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突破口,师生间互动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以往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的直线单向状态,到形成师生间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的交往。这样师生间、生生间在课堂上主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关系。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一位学生精神活力。具体形式有:个人学习、同桌协作、四人小组活动、大组竞赛、小老师执教等。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导出9*1、9*2、9*3的口诀然后比赛谁最聪明,能继续导出9*4的口诀揭示9的乘法口诀积差为9的规律。出题考同学等,这样创设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理念下构建的数学新课堂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彻底废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交往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学习,小组讨论,探究问题——组织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引用,解决实际问题——课内小结,领悟方法——拓展纬度,求异创新。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学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探究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小组的集体力量与智慧。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的数学,收集数据资料,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在教年、月、日前布置学生搜集不同年份的年历,进行观察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为教学这部分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学统计知识前,叫学生统计各自的数学作业的成绩。调查各班的男女生人数情况等。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地测量,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突破学科本位,注重优化整合 新课标指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重教书轻育人,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成的圣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中,要突破学科本位注重与思想品德整合,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构成。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同时还要让音乐,游戏,美术,故事进课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使人文教育进入数学课堂。 二、集体讨论如何提升 |
|||
活动反思
|
我们要贯彻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落实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发展;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突破学科本位,注重优化整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课标、更新理念、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构建数学新课堂,才能更好的完成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任务。 |
|||
过程确认 |
教研组长(签字):卓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