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2022-10-14 10:08:01)
分类: 校本研修活动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一

项目负责人

黄鲜艳

活动时间

20221012

活动地点

实验室

活动主题

 

 讲 人

陈宗碧

参加对象

全体综合组成员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第一部分:由黄老师主持开场

第二部分:由老师提出教学设计进行分享,提出困惑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内容摘要如下:

新课聚焦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钉钉子、切苹果、剪纸的场景图片。)往墙上钉钉子用了什么工具?(预设:钉锤。)切苹果用了什么工具?(预设:水果刀。)剪纸用了什么工具?(预设:剪刀。)

2.讲解:钉锤、水果刀、剪刀等都是帮助我们完成某些任务的工具,而完成任务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叫作技术,比如通信技术、防盗技术、降噪技术等。

3.提问:请大家说说,你们在生活中还用过哪些工具和技术?(教学提示:对于工具,学生通常能说很多,但对于技术,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事、物的层面,此处提问是为了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因此无论学生回答得是否完备,都应当给予鼓励和认可,即使是一些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暂时搁置,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

4.揭题: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而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些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板书: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取出核桃仁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核桃。)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取出核桃仁?(预设:用拳头砸;用手捏;用脚踩;……)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按要求取出核桃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探索二:评估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并用短语进行评价。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你们认为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1: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

主持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学生2: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例如,用铁锤开核桃使用的是敲击的方法,能打开核桃但核桃仁被砸碎;而用核桃夹开核桃使用的是碾压的方法,操作起来更方便、更省力,而且取出的核桃仁较完整。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2.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发现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使用工具来完成任务更简单、省力、方便。

主持人:你们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

小组2:我们组认为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使用核桃夹之后,用碾压的方法能取出完整的核桃仁,而且更省力、方便、安全。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3.小结:我们发现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夹是最合适、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总结方法,改进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技术。

探索三: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2各种工具的图片。)这些工具通常用来做什么?要如何使用它们?(预设:手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等;温度计用来测量体温;螺丝刀用来拧螺丝;自行车用来代步出行。)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2. 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造成哪些不方便?(预设:没有手机就不能快速地联系他人;没有温度计就不能获知准确的体温;没有螺丝刀,拧螺丝就会费力、费时;没有自行车代步会消耗大量时间。)

3. 研讨: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们对工具技术的看法。(预设:工具是帮助完成任务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

 

拓展

1.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了哪些工具和技术?它们跟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2.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第三部分:师师间进行交流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综合组集体备课一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我们发现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取出核桃仁,而核桃夹是最合适、最方便的。生活中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使用了合适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总结方法,改进原有的工具。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技术。

 

过程确认

教研组长(签字):黄鲜艳      教务处(签字):黄慧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