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76c6ee07habc7dda64377&690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TITLE="【 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
【
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文/洪老头
http://s13/middle/76c6ee07habc7eaf4e69c&690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TITLE="【 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
三伏天的凌晨,一宿凉意并未驱去多少闷热,镰刀似的月牙实在是忍耐不下去,早早躲进西边的山岗后。空旷的田畈黑漆漆的,唯有不多的萤火虫发出微弱亮光,上下翻转,脆弱地试图冲破黎明前的黑幕。
我们几个砍柴的小伙伴,像往常一样,在上街头河州会合后,穿过刘村,向梅山冲里的朱家山进发。因为是盛夏,天气炎热,我们必须在凌晨四点左右启程,天明时到达山上,早饭时分把柴砍好扎成柴担,午饭时分挑到家。每天来回二、三十里地,那辛苦是现代少年难以体会得到的。
去朱家山,要经过河西田畈和一片正在开垦的茶山(乱坟岗)。虽然头天傍晚下了场雨,但难以消尽积蓄了一天的暑气,反而让人感到胸闷气燥,田径两旁草丛的露水也比平日少得多,我们穿行在田畈间,不时有被惊动的青蛙“扑通、扑通”的跳进田里,打破旷野的寂静。我走在队伍前面,手持一根竹丝条,不停地在正前方挥动。田畈里夜间有许多蜘蛛洒下的飞丝,天黑看不见,如果不用竹丝条扫除,会沾在脸上,怪不舒服的。听大人们说,如果粘在眼睛里,还会影响视力。
我们小心地在田畈小路上静静前行。忽然,走在我后面的小伙伴喊了一声:“看,茶山上有火!”我随声望去,不错,确实有团火。不一会,又有两团小火球出现在大火球的旁边。我们边走边看。这时,不知哪位小伙伴怯兮兮的说:“是鬼火吧。”这一说,队伍里的气氛凝固起来,大家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我的心里也突突地跳:“难道真的是鬼火?”不是常听老人们说火焰低的人才看得见这些东西么?难道我们这些小男子汉都是火焰低的吗?此时,我想起鲁迅踢鬼的故事,以及老师讲得相关科学知识,心里坦然了许多。我仔细观察:我们距离那三团火不足二百米,如其说是火,不如说是三个发亮的球状物,悬在离地一米左右的空中,大的如篮球般大小,乳白色,亮度微弱,只是在漆黑的夜晚才显得光亮。球状物虽然发亮,但没有光晕,更没有光芒。火球上下跳动,幅度不大,应该是气流所致。随着距离拉近,大约在五十米左右,火球便渐渐的消失。
我们穿过茶山时,东方已发白,小伙伴们揪紧的心慢慢松弛,开始议论起来,各自说起所听过的鬼火故事。我同大家说起鬼火产生的原因,大都将信将疑,约好回来时到那地方看个究竟。
上了山,我草草地砍了些杂柴,脑子里想着的尽是那鬼火的事。中午,我和几个胆大的小伙伴把柴担子停放在茶山路旁,走到鬼火出现的地方。那是一块刚开垦的乱坟地,一些腐棺残木散放在那里,断残的尸骨零星可见,无疑,那鬼火是经过昨天傍晚阵雨的冲刷,被搅动出土面的磷粉尘,在凌晨闷热少风的气流中产生的化学效果。
晚饭时,大人们问起此事,我很淡定地告诉他们所见所想的一切,祖父说我是糊涂胆大,奶奶不放心,待我晚上睡觉后,按照家乡习俗为我喊了魂。后来听说,其他小伙伴的家里都那样做了。
事情过去许多年了,在我看来,这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我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了“鬼火”这一现象。同时,这也是件机缘凑巧,难得一见的事——产生“鬼火”的特定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消失。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有这么一个想法:传说中的那些绘声绘色的鬼魂现象不一定都是迷信,都是子虚乌有的,恐怕也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某种化学效果或物理现象,这有待通过科学的不断发展来论证。现在不是有人在用电离子和磁场现象来解释鬼魂的事吗?相信科学最终会解释这一切的。
认识正未有穷期。
http://s2/middle/76c6ee07habc7fef44311&690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TITLE="【 忆海拾贝】之 我 与 鬼 火 相 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