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76c6ee07ha13c2da5d068&690
在我记忆里,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收集那些形体对称、色彩艳丽的树叶,把它夹在书页中作书签。
这缘于一次捡木籽(学名乌桕)。阶走枫林叶,窗催桕烛花。我无意中发现经过霜打的乌桕树叶色彩斑斓,红得多姿,有的像翡翠,有的象粉红的桃花瓣,有的则红绿相间,像玛瑙。拿在手上肉墩墩的,厚实实的,可爱极了。我在地上挑拣了几片上好的,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回家后放在课本里夹着,时不时地拿出来欣赏,赢得了不少小同学羡慕的目光。有一次上课时拿出来炫耀,让老师发现了,叶片被没收,还被罚了站。后来这成为我的一个爱好,一有空,就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采集的树叶越来越多,陈放就成为一个问题,为此还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祸。当时上学就语文、数学两本书,摆放树叶有限,家里又不是书香门第,没有其他的书籍,我翻箱倒柜,把祖父一本视为珍宝的跌打药书找出来,夹上好多未晾干的树叶,结果把那本早就发黄的旧书弄得湿巴巴的,稍一翻动就破碎,气得祖父举起他特有的手板栗子(手指弯曲状)狠狠的敲打我。我哭了,知道闯了祸,不再动那本书了,可收集树叶的爱好没放弃。
对树叶的喜爱,儿时是出于好奇,上初中有了植物课,知道叶脉,叶茎,叶绿素,光合作用什么的,对植物的叶子才有更深的了解,对叶子也就有了更多的留意:早春的翠绿,初夏的碧绿,仲夏的黛绿,初秋的墨绿,深秋的桔黄。更为那些枯叶随风飘零,也还深深眷念身下那块土地的执着而感叹。大自然太奇妙了,植物有千万种,叶片竟没有一种是相同的,哪怕是一棵树上的,也找不出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的形状千奇百怪,有规则的,有不规则的,有对称的,也有非对称的;叶面有光滑的,也有毛糙的,有涩性的,也有粘性的;叶味有无味的,也有异味的,有香的,也有臭的;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当然,它们更有相同的,那就是有着一个非常可敬的品质:恪尽职守,为自己的母体奉献终身。
我爱每一片绿叶。因为有了它们的不同,才有这大千世界;因为有了它们的相同,才有这繁衍不绝的植物生命。不可否认,植物叶子有不少是丑陋的,叶面长满令人生厌的茸毛,且有异味,有的还有毒性,人们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伤害。这些负面是因为它们生存环境的需要,更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叶面带有毒液的是为防御敌人的伤害(如箭毒树),叶面渗出粘液的是为了猎取食物(如猪笼草)。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毒液和粘液就排斥它。他们的品相、习性、爱好、喜怒都是无可指责的。这就是自然。即使引起人们的不解和责难,甚至气愤,但都无碍它们相处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里。记得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刘心武曾写过一个老师性格怪异但热爱学生的故事,小说就叫《我爱每一片绿叶》。人乎?叶乎?由此我想:人类与树叶的品相和秉性是何等的相似。人与人长相不尽相像,哪怕是极为相似的孪生兄弟也有让人识别的地方。由于人各自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格和习性不尽相同;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对是非判断的标准更是不尽相同。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内在因素,换位思考很容易化解,选择对抗只能走向极端。理解和谦让是一个人修养的内涵,宽容和忍让则是修养的表现。当然,人们喜欢那些美的,厌弃那些丑的,故而有了物以类别,人以群分。因此,我们要鼓励的是珍爱自己,更要珍爱他人的美好品德;我们要营造的是人人为我,首先要我为人人的和谐氛围。
春去冬来,奉献了一生的片片树叶,无论是我们喜欢的,还是我们厌恶的,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悄然落下,经过一个冬季的风吹雨打,枯萎、腐烂,化入泥土中,滋润着下一年的嫩芽,笑迎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http://s16/middle/76c6ee07ha13c3c0f6d9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