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川行记:恩阳的市井生活,古镇的民俗画卷

(2019-09-17 08:28:44)
标签:

川行记

恩阳

古镇民俗

嘉禾夫子

四川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b83d94cb6ac343b698abf58c50f5c701.jpeg

【川行记:小镇恩阳的市井生活,川东的民俗画卷】

 

 

四川古镇多,其自然之清秀,民风之纯朴,美味之繁多,远胜别地。

古镇多临水而居,顺着江或河岸的山势,层层错落起伏,落水檐的乌瓦白墙上,嵌着川蜀民居一脉相承的井格子木线条。木板墙布满青苔,屋瓦上,长着萋萋的荒草。一条被岁月磨的凹凸不平、铮光发亮的石板街,幽深曲折。

古镇上的人们,闲散而自在的生活在这样的老街屋檐下,淘米洗菜剁辣椒,或者搬个竹椅子坐门口,和街坊邻居打打纸牌,摆摆龙门阵。

川西一带的老婆婆习惯戴顶自己织的圆毛线帽子,围个围兜,双手戴着袖套,方便干活。老汉则长烟杆不离手,头上戴的是鸭舌帽。

川东老汉则不同,他们习惯拿条白布巾包住头顶,一来防寒抗冻,二来干活擦汗。四川美院老院长罗中立的名画《父亲》,画的便是巴人父亲的形象。

如今的川东年轻人早已不扎那条白头巾了。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0c7b2d5bbfc745e0a7d1306bc38c8d82.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e464c6568553434b89f1d833040adc6b.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2b76473b8fd34d708329d6fa2caa3549.jpeg


翻山越岭开老远的盘山路,千辛万苦的抵达,通常那个传说中的古镇,已经只剩下几间东倒西歪的木板屋了。假如遇见保存尚好,冷清又不失俗世的人间烟火的地方,就如酷爱古玩的藏家在潘家园地摊上捡了漏,心中窃喜不已。

 

【一】

 

恰逢向晚时分,来到炊烟四起的恩阳古镇,便有惊喜。

笼罩着斜阳的余晖,背后不远不近的迷蒙青山,是映衬古镇最妥帖的冷色背景,带给我们一种温暖而层次分明的美感。

此刻,心里无端而生乡愁般的惆怅,仿佛这巴山蜀水,

是我行走四方却再也无法回去的故乡。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a1f7dc80f947419d9b7499b70d4390cc.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271971cd015c4a95ab0c93c518970aeb.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1b82d7df76ae48928121bc1c54250c10.jpeg

 

【二】

 

此地是巴人的聚居地,曾经是红军重要的根据地,红色小镇恩阳。

古镇的上正街,石墙上尚存年代久远的标语,刻着“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fascist主义”、“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的口号,虽有残缺磨损,但仍完整可辨。

恩阳在三十年代,是红军建立的政权仪阆县委所在地,数百米老街上,分布着红军法庭、财政委员会等十几处遗址。当年的红色政权在巴中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子弟踊跃参加红军,涌现许多久经沙场的军中老将。

1935年间,转战恩阳的巴中游击队,在数次惨烈的反川陕围剿战斗之后,热血尽洒山林,战士的英魂,化作义阳山上的一棵棵树木,长守这方水土了。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9c0308d64d08482c9ff578938bd311a4.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85a8758d98a1410a8185567541ef853d.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171ac732d4a3476a81bb5b1259b8dd23.jpeg

 

【三】

 

一千五百年前,恩阳便是南北朝的“义阳郡”,自古为连接川陕的米仓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水路即是古蜀地唯一通达山外的行走方式。恩阳,是古时通达四方的水陆码头。

遥想当年,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黄庭坚,入川出蜀,无不溯水而来、溯水而去。

老场坝下那条树影参差、鸭鹅游曳的河道,看似貌不惊人,当年却是桅杆林立商船齐聚的大码头。据载,明清鼎盛时,恩阳日常往来客商数千人,大小街巷三十七,商铺商号摊贩数百家,已成生息着万人的巨镇:在人丁不旺的年代,万人已可称巨了!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0a16d9e8e07245bdb1d663d5574a5639.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8a7f9920bad046a6a4e3aeafefba8e6f.jpeg


如今的恩阳,只能从千百年烽火岁月后的残存遗迹,来张望往昔的辉煌。

在古镇西面,有自宋代佛道共处的佛尔岩,至今遗留数百摩崖石刻造像;明代的文治寨、文昌阁,传说与历史交汇成口口相传的故事;油坊街、姜市街的吊脚楼,是黑瓦白墙木构廊柱的巴蜀民居;路过的老宅堂屋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几柱香火,袅袅弥散,默默叙说着水陆码头的前世故事。

 

【四】

 

这座嘉陵江边的千年古镇,八年前遭受了山洪暴发,洪患虐后,并无留下太多的疮疤。

走在曲曲折折的老石板街巷里,充溢着平和安详的生活景象:

孩子们趴在自家的门槛上,百无聊赖的张望着路人;

老人们倚着竹椅,晒着太阳打着盹;

石匠铺埋头凿刻石碑的石匠,手起手落,专心敲打,无暇抬眼看街景;

老场街上,从山里来的老汉,背篓里的葱蒜,来回走了半天都没卖出去;

红糖麻花店里,一只只龇牙咧嘴的红糖芝麻糕、红糖麻花,摆在案上。那是背井离乡人的家乡味道;

巷口的理发摊,一白胡子老汉围着围兜,笑咪咪的任由剃头匠摆布;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d9b334ceeaef455f9572fbe776665389.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dc728689f4fb41fe8912772e3c165d6f.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88494b0a617548dabc5da89226615b3a.jpeg


公路桥下,是小镇最热闹的集市中心,众人打牌的茶摊、卖成衣的杂衣摊、小吃摊补鞋摊竹器摊玩具摊,挨挨挤挤,把大桥墩遮挡的严严实实。

好似一幅幅鲜活的市井生活风俗画。

 

【五】

 

我们在桥墩下的一排老平房食店里,找了一家人气最旺的店坐下。

事实证明,吃货都是用嘴巴投票的,这家门里门外污水横流、苍蝇乱飞、拥挤不堪的“苍蝇”馆子,炒的菜却很好吃,一碗冬瓜排骨汤也不负期待。

唯一难以忍受的,是小馆子后面的公厕,居然是旱厕,那个脏臭实在不可描述,憋着一口长气进去,再匆匆逃也似的狂奔出来。那熏人的味道,足足飘出去几条街。

公路桥墩下的场坝,紧挨着恩阳河边,颇具阵势的老茶馆,摆开了几十上百张竹椅茶桌,人们三五成群,男男女女聚拢成堆打牌喝茶。

这是蜀地特有的一景。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3c1998ca970e4f7aa08bbb46f65873dc.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d6e1dcc050774132a033c9ca989ab680.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e7a3ab628d56492098c257b2f4a23061.jpeg其他地方,似乎再也找不出像川人那么爱泡茶馆、爱打牌的了。


他们好像有大把花不完的时间,也没有什么正事可做,一旦将手上的长牌打起,可以打到天昏地暗、地老天荒。

这是川人沿袭数百年的习惯,泡茶馆,只是他们的日常。

小镇的人们,在茶座上晒太阳、做买卖、相亲、调停邻里不和、东家长西家短,小道消息传播,都在这茶桌子上,闲摆龙门阵之间完成。


 

【六】

 

江岸边,竖着一块苔痕斑驳的石敢当。老樟树下,一个老汉叼根长长的烟斗,半靠在磨的铮亮的竹椅上,眯缝着眼,吸着烟,与婆婆有一搭没一搭的摆谈。面前的一碗茶水,续了又续。

老婆婆不喝茶,嘴里说着话,手里纳着鞋底。

在针线穿梭和香烟明灭间,夕阳收敛了余光,撒落在恩阳河水里,顺水流走。

古镇人,就在这里生活,又在这里老去。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22728f0862054e03aa7e0f39ead56673.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aef04b490c254cf0b7b1be6d7ae23f17.jpeg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8888c4e12cd84468ac962621f4f47701.jpeg

 

 在恩阳留连忘返,忘记了时间。

临走,停在路边的车子,惊现违停罚单。

他乡虽好,不可久留。


http://dingyue.ws.126.net/2019/09/13/c18e1e936edb431eb21f469486f8380d.jpe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