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嘉禾夫子
嘉禾夫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65
  • 关注人气:3,8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河源林寨古村,遍寻不着的故乡记忆

(2017-03-24 13:42:17)
标签:

广东

河源

林寨

客家围屋

tim生命过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53e6984d17d44ed580b1c30859dd172d_th.jpg

河源林寨古村,遍寻不着的故乡记忆

摄影/文字:TIM生命过客

过年的那几天,去了一趟河源的林寨。

农历的年,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传统日子,劳碌终年的人们可以借此舒一口气,外出打工的人舟车辗转风尘仆仆的赶回家,全家每天几道家常菜,喝一杯家酿的米酒,聊聊这聚少离多的一年,各自有什么样的遭遇,然后再扎堆打几轮纸牌麻将,见几个亲朋好友。这样在家的日子,最多延续到正月十五过后,便又要各奔东西,至此,这个年也就彻底过完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9f1b1b423399442ba42e6c3bd2f13e9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47f66e56889144f99d67d00d14c9dcf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f52ff13159564776a84386fb01bf8daa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c34396081dfe49fdb19ea0a9bc52b5bd_th.jpg

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和平县林寨古村,我是把它当做想象中的故乡来走访的。其实,我并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曾经有过的儿时生活记忆,算不算是故乡往事。

我爸爸是从一个叫湖洋镇清白乡的山村里考出来的,许多年前爷爷去世,我随爸爸回清白乡奔丧,在家族祠堂里看到,原来我们家祖上来自遥远的河北邯郸。而我从不曾在清白乡村生活过,更不曾去过那个“邯郸学步”的故事发源地。我生在厦门的筼筜湖畔,少年时跟着爸爸去到云埔山下的农场,后来回城至今。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记忆,可是,全都不是故乡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故乡,我这个找不到故乡的人,也只能借着过年,来这里寻找别人的故乡的感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3fdced8b722b4417a3f9855292b998c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8cfb671b88174fa7854613abf7b73a0f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6613dea3707d47c1a1aa6f0fb2f0b2a6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149e43df5a4b4788b6d91cb67029e552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a70e50bcbae646bdb8c65f2ff72134c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450d48d04a254a1bab9f6298c4125c59_th.jpg

林寨兴井古村在一片水田河流包围中,村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闽越王委派林姓将军来此安营扎寨而取名“林寨”。千年沧桑世代变迁过后,林寨已不是林氏将军后人的故乡,村里的大户望族如今是陈氏家族。水田上矗立起的庞大围屋群,谦光楼、永贞楼、丰翔第、宣仪第、赤楼、洋楼,高大的门第背后,是陈家数代或官或商或文的代表人物,比如清嘉庆嘉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清乾隆从四品候选知府陈新堂、清咸丰侯任知府陈肇鉴、清末民初乡绅富商陈光亭、陈襄廷等等。

去看过福建闽西客家土楼的人,会自然的觉得客家人修筑的围屋、土楼如出一辙,全都带着强烈的家族凝聚的的气质,一座庞大的围屋土楼,往往可供整个家族数百人几十户人家居住,厚实的三合土或青砖砌起的高墙,能在动荡的年代,抵御土匪官军的袭扰,在一定程度上保得一族老小的平安,我们这趟的赣南行走,一路所见的燕翼围、乌石围、关西围、栗园围等等,莫不如是。林寨村地处洼地,建起的围屋,又兼具了防范水患的功能。

我有个朋友坤哥,来自福建平和的乡下,他的老家就在一座土楼中。常常听他说起少时家贫求学时的往事,他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过来,受了土楼里众多家族长辈们的资助,那些长辈们自己可能目不识丁,却一致的要让这位有出息的家族后生走出山里,出人头地。因为坤哥喜欢摄影,他的姐姐可以花尽自己省吃俭用存的私房钱,为他买了一台在当时算得上奢侈品的海鸥相机。坤哥每次说起这些故乡往事的时候,眯缝的小眼睛里,都会透出湿润的深情。我也见证了,坤哥数年来扶助家乡亲友的点点滴滴,他把老家的后辈们带出山里,为他们找工作安排生活,不遗余力。我经常说他:你现在就是一位家族的大家长。坤哥就这样,延续着故乡土楼家族守望互助的亲情。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29b28d5896f14dbca3612d7322c77ff6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39e779dcfbb64d0385dbd5bd0203d2e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4a2493555cec43df82b6404de3ad1f8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7ce902264a214902af028ba765ba378a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532a1420a65e46f7b03c6eb75bf466e5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ff7010d881564b0f9e9a91bcf46e2a6d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a154d64d60954f00b01793271b3f800d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dac247bfd9334f0aa7a427b86a78823f_th.jpg

2017的新年的烟花爆竹,炸响在林寨的百年围屋之间。喜气洋溢的人们,穿着新衣游走在新楼和古宅、残墙废墟交错的巷道田埂上。

我们走进每一座围屋里,那些布满苔痕的黑瓦檐下,依然有老人们在灶台前天井里择菜烧柴做饭。鹅卵石巷道里,有个婆婆挑着一筐稻草迎面走来,在瓜棚老屋前放下,等我们按完快门,才笑着问我们从哪里来。婆婆的老宅子昏暗窄小,看起来也很有年头了,透过灶间的小窗看着她低头忙碌的样子,想起我那远在清白乡的老奶奶,膝下有10个子女,孙辈众多,却不随任何人生活,到了90岁依然独居在阴暗的老屋,自己烧饭洗衣,一道咸菜干可以烧烧煮煮吃许多天,直到最后煮成一碗黑疙瘩,除了奶奶自己,谁都看不出那碗里原来是什么菜了。

奶奶去世也有几年了,至今都不知道她的故乡是在哪里。

林寨的人们回到了故乡过年,而我的故乡,不知在哪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62c0b47c49a346e6ba507170f539a2e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324/69f8cdf3ff124dcf9728fdd5841e8696_th.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