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东农历大年初一开平赤坎碉楼tim生命过客 |
因为《一代宗师》和《让子弹飞》两部电影,让很多人知道了开平碉楼。
没有电影的传播,这些半碉堡半洋楼的建筑,早已经在江门开平乡村的田野中默默的矗立了几百年了。
在明末到民国初年,因开平处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夹缝之间,为四不管地带,社会动荡,匪患猖獗,当地百姓被迫建碉楼以自保。又因潭江及支流纵横,常有洪水泛滥,所以,碉楼从诞生起,就兼具了防匪防洪的用途。故当地华侨纷纷回乡修建各式碉楼洋楼,鼎盛时期整个开平地区建有3000多座碉楼。
开平碉楼分三种,一是众人楼,即村民集资修建的集体碉楼,平时不住人;二是居楼,多为大户华侨修建的碉楼,可以在楼里日常生活;三是瞭望楼,一般建于村头村尾,负瞭望放哨预警之责,不住人。
开平最早的碉楼在井里头村,叫瑞云楼,建于明崇祯十七年。
“开平第一楼”在锦江里,称瑞石楼,楼高9层,也是开平最高的碉楼。
上百年战火烽烟岁月过去,如今子弹已不再乱飞,碉楼也仅剩1000余座了。
那些弥散在漫漫时光里的过去,于我们,都成了遥远的传说。
河上漂着几艘小船,岸边晾晒着鱼网。
临水长街,就是欧陆风情骑楼街,游人济济。
300多米的骑楼街,有600多座保存完好的骑楼。在赤坎的古建筑里,同时有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民国风格、甚至前苏联风格,走入其中,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从前。
我们路过了司徒氏图书馆。赤坎古镇司徒氏家族和关族是两大望族,这些古老的骑楼洋楼碉楼,大都是两大家族经年苦心经营留下的,走进每条老街小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古镇的客栈酒店不多,雕民部落客栈可谓是最红火的,大过年的,来入住的,租用单车逛小镇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就在这座古老的骑楼建筑里住了一夜。
这一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数次惊扰了我们的好梦。
朋友说,赤坎的煲仔饭很好吃。我们站在忙碌得无暇顾及我们的老板面前好久,连话都说不上,只有遗憾离开。
马仔密制传统烧饼,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这时我们已经找了家牛杂店吃了饭了,正散步消食呢,烧饼嘛看看就好了。
繁忙的夜市,老街上的排档美食。食摊老板在街边支个大平底锅,锅下烧着柴火,锅上翻煎着豆腐角、肉、菜,满大街都弥漫着香味,食客们坐在路边吃的热火朝天。
英记糖水,我们白天从这家门前经过数次,每次都被排着的长队吓到。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游人散去,我们才能坐下来,要了一杯香芋西米露喝。
自力村,开平赤坎最早开放的碉楼景点,现在村里居民大都搬走了。
铭石楼,是自力村方润文家族碉楼,楼上厅堂上悬挂着主人和他的三房太太的像片,最右边,是在国外娶的三姨太。
让我好奇的是,供桌下的墙角,供奉着“地主龙神”牌位,后来在赤坎的所有碉楼和洋楼里都看到一样的神位。
住宅楼里这个位置设置神位,我还没在其他地方看过。
这园子和其他村庄不同的是,这是旅美华人谢维立家族的私家花园别墅,只有靠右边的一栋,才是碉楼。
中式古典园林和西洋别墅结合的风格,是立园的看点。
锦江里的瑞石楼,因为楼层最高,雕饰最精美,保存最完好,被誉为开平碉楼第一楼。楼主黄氏家族后人自己管理着瑞石楼,入内参观收费10元。
马降龙古村落,是我们赤坎之行遇见的最美的村落,这里翠竹林荫环抱,背倚百足山,前临潭江。吃完农家土鸡,找一碉楼登顶,再漫步竹林石径,那种清幽美好,过眼难忘。
村里整齐划一的平房,也让我感叹不已,这样整洁有序的村庄,远胜过当下许多开发商规划的高尚小区。
家家户户门窗上挂着桔子和大蒜,我们的包车司机关师傅说,这是赤坎人的吉祥物,桔子当然代表“吉利”了,大蒜则是避邪的。
村里的舞狮队,走街穿巷挨家挨户拜年,讨个好彩头,每家每户都会给舞狮队派利是包。朋友说,最精彩的舞狮表演不在赤坎,而在佛山。我一定要去看看。
开平的“比萨斜塔”,歪碉楼。这是一座建成后却出现地基倾斜的众人楼,因危楼而被废弃不用,反倒成了一景。
加拿大村口的瞭望楼。在赤坎,因为很多华侨集中在某个国家,回到家乡又集中修家建宅,那个村子,就被称为“加拿大村”、“美国村”,等等。
三门里,迎龙楼,这座众人楼始建于清初,至今有400多年历史了。我们走进黑漆漆的楼里,又绕着楼转了一圈,始终没看到从哪里上楼。
车子在村庄和田野间奔驰,常常会有些碉楼从车窗外惊鸿一瞥,那种沧桑和厚重,衰败和落寞,让我为之心动。
新年访碉楼,行程太匆匆。
也许,我该自己找时间再来一次。
微信公众号:TIM_PHOTO
微博:TIM生命过客
微信:TIMSHENGMINGGU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