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徽徽州歙县新安江深秋 |
分类: 徽州系列 |
深秋时节,再次随“2013美丽中国休闲城市全国采风行”走进歙县,穿行在浓郁的徽山徽水徽文化氛围之间,从视觉到感官,从镜头到味蕾,细细的品味了徽州之美。很早以前,从熟知汤显祖那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开始,就梦想着与徽州相会,这次,算是了却心愿,寻梦徽州来了。
屯溪老街边,新安江上,廊桥的倒影是给我的第一个新鲜的印象。
复原的徽州古城,依照原址格局,占地36亩的徽州府衙,穿越南谯楼、仪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五大院落组群。徽州建制,形成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并最终形成徽州一府六县格局。虽然如今古徽州的建制不再,但作为州府府治所在地的歙县,仍然保留了大量徽文化的遗迹,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许国石坊,则被称为徽州众牌坊之头筹——这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大型石牌坊和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
许国石坊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已成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无言地向世人诠释着徽州文化精神之内涵。细细品鉴这座雕饰华丽的牌坊,只见它的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都是重大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这些上好的石材似乎也在标志着牌坊主人的不凡地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坊上所有的题字均出自许国门生,书法家董其昌之手。
府衙二堂,沟壑纵横斑驳的青石板地面,诉说着历史。
顺着斜斜阳光,视线穿过古城的深处,仿佛可以望见徽州遥远的过去。
据记载,古徽州史上曾经留下了1000多座的牌坊,但经历年战乱以及十年动乱的损毁,至今仅存一百多座古牌坊。这让棠樾的鲍家七座牌坊群,越发的显得震撼和珍贵。
7座牌坊建于明清时期,徽州石雕的高超技艺在牌坊上表现的酐畅淋漓,雍容华贵的牡丹、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憨态可掬的狮子都凝结了徽州大地高度发达的艺术文明。
棠樾牌坊几乎全用歙县青石雕刻建造,摒弃了原本常用的木质牌坊的做法,整个牌坊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器宇轩昂、气势恢宏,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实为全国罕见。在1981年9月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历经百年风霜仍屹立如初,同时和周边的鲍家祠堂、鲍家花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人感慨:徽州之美,大美无言。
颇具气势的鲍家祠堂。
清懋堂。鲍氏妣祠,俗称女祠。
歙县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水光潋艳的练江、新安江横贯全境;古老的县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全县的乡村几乎处处都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独特的嫁娶文化博物馆里,皇家所用的轿子。
滴水瓦当,留意下那上面的表情。
更多徽州寻梦图文,将在下一篇博文继续。
-----------------------------------------------
【新安江山水画廊】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是画里青山,水中乡村,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国画。
新安江游路线:歙县——桃花坝——浦口——南源口——坑口——樟潭——棉潭——三桥洞——深渡镇
【歙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全县面积2122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域东北、东南分别与浙江省临安、淳安县交界,其他与省内兄弟县市毗连。歙县古称新安,始置于秦。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21年),赐名徽州。自隋末以来,歙县均为郡、州、府治所在地,为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料来自中国旅游休闲协会及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