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实老厦门港老巷子沙坡尾厦门历史人文 |
分类: 八闽大地 |
下了公交博物馆车站,一对母子在斑马线那头,紧张的东张西望准备过马路。后面的围墙内就是陈嘉庚先生创建的华侨博物馆,现在是老厦港的地标。
路边的那棵凤凰花树患了拖延症,已经入秋了才慢慢绽放。树的后面是最常见的闽南民居燕尾脊的样子。
这是在沙坡尾边上的大学路骑廊下新开的小咖啡屋,给老街带来点清新的气息。
蜂巢山路上,匆匆走过的路人。蜂巢山路的两侧,都是厦门现存最古旧的老街巷,靠近消防中队的那里,已经因为修建成功大道拆除了大片的民居。
顺着迷宫一般的小巷进去,走走停停,曲里拐弯,老巷里抬头电线纵横,墙头屋顶杂草滋生,巷子里却干净利落。小巷人家拥挤狭小静谧深幽,有的甚至小到就像格子屋,甚至的甚至,是在小小的屋顶又搭出个更小的阁楼,一样挂满衣物的住着。因为狭窄,所以多是阳光不易到达的地方。这里,就是老厦门渔港的发源地。
大埔头,还有中埔头、小埔头,原住民们依山而居。
敞开着门的小院。
墙上挂着一串被遗忘了风干的粽子。
巷子里独自玩耍的小男孩。
逼仄的窄巷里,推窗伸手可及别人家。
无人光顾的小店,老板干脆把自己放倒,睡觉。
巷道边摆放的旧藤椅,被坐的油光发亮,几经包扎,还舍不得丢。
拾破烂的老汉,认真的整理一板车的杂物。
街角的小店,挤满的放假了无处可去的小伙伴们。
配料馆巷,这配的啥料呢?难不成古早人就有暗黑料理了?不急,详解见后面。
老宅无人,藤萝当家。
斑驳的砖墙,挂着社区卫生责任牌子。
比较完整的闽南老四合院。
歪着头看我的花猫。
现在的老街巷里,很多人家都搬出去住新楼房了,除了一部分老人不愿离开,最多的就是租住在这的外来打工者,恩,现在官方称“新厦门人”。看看挂墙上的污渍斑斑的衣服,靠墙停放的电动车,似乎随时就要出去干活了。
红砖古厝,另一种风格的民居。
有门筜的红砖拱券门,记得在大嶝有看到这样的门。
老墙上长满了狗尾巴草。
老房子常见主人把自家安在屋外的自来水龙头装上了锁。
还在使用的老井,也上了锁。
老阿嬤坐在巷子里乘凉,聊天,就是听力不济了,我喊了几声她都听不清,光会冲我呵呵笑。
巷子里的老宅还残留着雕花细腻的门。
墙角的石雕
门檐下工艺繁复的木雕构件
破败中难掩昔日的堂皇。
关刀河巷是比较有趣的巷名,让我好奇的是当年这儿有条形似关公大刀的港汊呢,还是因为这里曾经供奉过关公呢?哈哈,答案是左。
走到这,巷子已经慢慢暗了下来,穿开裆裤的孩子跟着远去的妈妈,边走边回头看我。
不经意的抬头,经常会有惊艳的发现:一方精致的石雕就镶嵌在破墙上。
角落里做作业的小姑娘揉着眼睛,一做作业就犯困的有木有?
拐过街角,却是几个快乐的小伙伴正在嬉戏。
我的出现,让他们飞快的围拢到我身边,其中一个帅气的小男孩比出剪刀手。
料船头巷,顾名思义,明显是当年修造船只的地方。走过檐下,惊起几只麻雀。
这座老屋,应是以前的豪宅了,从高墙到楼上的圆拱形走廊,都透出曾经的考究。多少年过去了,已然没落。
被困在铁栅栏门里的狗狗,很无助很困惑的向外张望,一声不吭。
太平桥街,桥已不复存在。
在做手工活的女人,审视着我的路过。
这是夜间街边摆摊用的烧烤炉子板车,或也许是关东煮。
围仔内巷5号是座颇具规模的大宅,更难得的是古色古香的门楼、石雕、木刻、书法石屏均基本保存完好,让我惊喜不已,可惜只带了小镜头,不能拍下大宅的全貌。几个小姑娘坐在门口台阶上玩耍,她们告诉我,这宅子里现在住了三户人家,不让进去的。
“范阳世泽”此宅主人应是从河北涿州迁播来厦门的。
【范阳】唐方镇名。亦名范阳镇、幽州。范阳在历史上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起,所谓“范阳”则仅限于涿州范阳县,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从石刻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宅主人崇尚诗书传家,同时推崇传统伦理文化。见下图“三纲”、“五常”。
精美的门筜
古诗石屏
墙基装饰的石案,寓意如何,望有识之士点拨。
老宅的外墙还是闽南风格的红砖墙。
碧山路老铁路脚下有座久负盛名的老祠堂,无人修缮,日渐破败。绕着老祠堂转了几圈不得其门而入,它被各种违章搭建团团包围,早已成了收破烂的大本营,只能拍到一个檐角。
爬满藤萝的小洋楼,也是最常见的一景。
深巷里,玩的不亦乐乎的小朋友们。
老街里的市场,破旧、脏乱。从这里出碧山路往镇海路前行200米,就是热闹风光的繁华中华城、中山路步行街。
历史上的疍民如果还在船上生活,现如今这避风港成这样子了,已无法生活,估计他们也要洗脚上岸了。
老铁匠铺
避风坞岸边的人家,空无一人。
避风坞边开了个小酒吧,来者寥寥,却因为清静,成了读书看报的好地方。
绕出沙坡尾,巷口对面有家小渔岛古旧书店,偶尔可以淘到好书。
巷里的阿婆不知道在忙着收拾啥。
老街上车来人往,忙忙碌碌,各自为营生奔波。就我一闲人,晃晃悠悠。
在老巷深处转悠的时候,
看着写满历史的沧桑老屋,
一条条走了不知多少代人的磨的发亮的石板路,
那些依然在这里生活的老人们,佝偻着衰老的身躯,
跻身在狭窄阴暗的老宅里,
老宅里,供着神,点着香,
延续着以往出海打鱼的习惯,祈求风平浪静鱼获丰收。
走着看着,心里有许多的感慨,
无法言说。
玉沙坡按其历史又可划分沙坡头与沙坡尾两个阶段,其分界线是一条由碧山岩汇聚而下的溪流,称为南溪仔乾,而海岸的交接处恰好是现今大学路与民族路之间的沙坡尾避风坞口。
沙坡头渔港靠近虎头山一侧,位于今鱼行口街、金新街、关刀河一带,原先有打石字渡伸入海边的一道“破屹”,筑成长条形的天然屏障,其状酷肖一把关帝爷的大刀,这便是当时俗称为关刀河的小避风坞。这个渔港前后经历了近300年历史,至今街巷地名都保留着原貌。那时,渔船返港停泊在沙滩上,卸下鱼货抬到鱼行口街销售,若需避风就驶进关刀河小坞。市仔街是厦港保的行政管理和金融流通中心;金新街、太平桥街等是喧闹一时的商业街,在这里可以备办渔船出海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福海宫和圆山宫巷是宗圣文化中心,这里供奉的妈祖天妃和大道公吴真人,是渔家心灵的寄托,有各种各样信仰信俗活动。
沙坡尾渔港靠近蜂巢山一侧,位于大学路和沙坡尾一带。原先这里遍布着许多大中小埔头,大桥头、马鞍桥头、料船头等,至今还保留原来地名。值得一提的是,料船头街内侧的配料馆巷,系当时台湾公馆所在地,是为战船设立的采办材料的机构,包括对渡台湾海运军饷军粮、木料石料、邮递信件包裹等(清姚莹著《东搓纪略》)。它是闽台两地密切交往关系的实物佐证。
厦门渔民是“五方杂居”、“多源同化”,其主要来源有六个方面:一是本地古闽越族的后裔,二是周围地区渔民交往迁移,三是九龙江流域大批内河渔民的迁入,四是晋江地区渔民的迁入,五是广东沿海渔民的迁入,六是来自古代东南沿海的流浪渔民,主要有蔡、林两姓。早期的厦门岛,虎头山连着鸿山,一座镇南关要隘,把老城区分成“厦门港”与“厦门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