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当个体想要融入群体时,为获取群体的认同,往往会刻意模仿群体的荒谬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愚者的共振”,俗称“傻瓜共振”。
2000年,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此后叠加上算法机制的诞生,导致傻瓜共振的现象泛滥于世。当一种社交媒体的用户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就会产生群体效应,从而影响到人群的正常认知。
此时,学界开始重新认识“傻瓜共振”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阅读长文的能力。大部分人通常只能接受200字以下的信息。内容过长会导致他们直接中止阅读。这也是为什么社交软件、短视频和微信帖子能够迅速全面崛起的真正原因。绝大多数人只能看视频,听声音,读短文,被动接受碎片化了的信息,然后“飞短流长”。
算法机制因其自身的先天局限,会无理由地自动略掉一些信息,此外也会被人为地屏蔽掉一些信息。随着这类先天不足的算法机制的推广应用,人们收到的信息不期然而然地受到限制,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日益趋向于单一化,思路日益变窄,分析日益简单,判断日益粗暴,甚至逐渐发展到无法理解和接受不同观点,逐渐养成这样一种先决性认知习惯——“这就是对的,那肯定是错的”。算法机制的生态系统一旦成熟,人们的言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未来,只有能够进行数字戒断的人才有可能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绝大多数人将被绑定在智能手机上,沉溺在社会的底层。久而久之,对于这些人来说,读完一本一万字的书将会变成难以忍受的煎熬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一步步失去深入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被数字化奴役,在意识共振中成为一群愚人,活成行尸走肉。
社会从此进入有僵尸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