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康先生十五周年祭(八)浅说中国汉字的起源及沿革

(2018-07-30 17:35:49)
标签:

转载

    

 附1:浅说中国汉字的起源及沿革

 传说,汉字的发明者是仓颉,轩辕黄(前2717年—前2599年)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应该是汉字整理的第一人。 

http://s1/mw690/005P63Nvgy6N4TQZtbW50&690

陕西白水仓颉庙】

 

  汉字的出现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劳动者在不断实践中所创造。最近的考古发现,文字学者们认为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已经出土的陶文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考古学家断定,在山东莒县发现的五千年前的陶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从而把中国古文字的发明史提前了两千多年。 专家们在山东发现的这种文字定称为“大汶口文化的陶尊文字”或“ 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图象文字”。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已经完全辨认出的字有:“凡”、“南”、“炅”、“享”、“斤”等。

http://s4/mw690/005P63Nvgy6N44qyQ15a3&690 

               【陶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主掌大学法与教学考试的官)。当时因染上疟疾,吃中药治疗。中药中有一味药“龙骨”。王懿柒发现“龙骨”上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很相似,他大感惊讶,立即断定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老的文字。王懿荣以二两银子一片的高价买走全部十二片“龙骨”。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再买了大量的这类龙骨,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他兴奋地得出结论:这是中国最古的甲骨文字!学者们找王懿荣切磋,又各自找了很多甲骨文争相研究,“甲骨文”作为一门学问,首先从中国开始了。

王懿荣在鉴定甲骨文的次年﹐就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无比悲愤,自杀殉国﹐所藏甲骨后归刘鹗(18571909)。刘鹗选拓了一部分甲骨编为《铁云藏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人们发现,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主要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地下考证,小屯村正是四千多年前商朝首都河南安阳殷墟。骤然间,河南安阳“一片甲惊天下”。 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各国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据学者推算,中国发源于5000年前。已发现的甲骨文约三千五百多,被译认出的字约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统称甲骨文,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文是相当成熟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其中相当数量一直沿用至今。

 

 http://s15/bmiddle/005P63Nvgy6N44IwjvMbe&690

               骨文

 

  http://s8/bmiddle/005P63Nvgy6N44TfWhF27&690

              【甲骨文】

文靠得较近的是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朝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统称。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把这些铭文叫作“钟鼎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或“吉金文字”;钟鼎文是甲骨文与石鼓文之间的文字。刻成阳文(凸字)的称为“识”;刻成阴文(凹字)的称为“款”,这种文字近绘画,素朴简雅。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http://s15/bmiddle/005P63Nvgy6N44Y17gabe&690 

         文】

http://s2/bmiddle/005P63Nvgy6N452iBoJ01&690 

           【钟文】

 石鼓文石鼓文头上文字,因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每个石鼓上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从“竹”、“彖”声,是形声字。《说文·竹部》说:“篆,引书。”“引”字是开弓,也有拉长的意思。“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唐代张怀《书断》卷上解释篆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的,是书写的引伸义,非本义。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他认为,“篆之名始于汉代,为秦以前未有,究竟因何而名为篆呢?我认为是对隶书而言的……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掾的书谓之篆。”各家对于“篆”的解释不尽一致 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http://s8/bmiddle/005P63Nvgy6N457iDT9b7&690

                       【石鼓文】

 

http://s15/bmiddle/005P63Nvgy6N45hlkxEbe&690

              【石鼓文拓片(大 

 

http://s13/mw690/005P63Nvgy6N45sDlW4cc&690  

                 【秦代泰山石刻拓片(小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由此,秦以前的体统称大;秦以后的体小称小。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篆体字体优美,带有鲜明的装饰性,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所以一直被历代书法家和篆刻所喜爱,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http://s10/bmiddle/005P63Nvgy6N45xWjbz39&690

          【竹简】

 随着近代考古发现,竹简、木简的大量出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例如1953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1975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  (公元前217年)竹简文字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竹木简牍,作为纸张普及之前文字传承的主导形式,绵延了殷商直至魏晋的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字承载形式的更迭演变中,占据了长达一半以上的悠长岁月。 在古文字研究中理应成为重要的对象。

竹简,古代用以书写、记事的竹片(或木片)。《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胡适 《叔永书》:“正如古人用刀刻竹作字,后来有了纸笔,便不用刀笔竹简了。”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废止,简牍制度告结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同一期间,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人程邈隶书。这种隶书当时称秦隶书(古隶)先是与篆书同时使用;然后形成了独立的隶书字体民间和官方简牍上使用隶书,正式场合钟鼎及刻石上仍然使用篆书;篆书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此时的篆书称为汉直在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篆书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隶书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简牍上使用草隶、行隶,刻石上使用楷隶。
  原人们一直认为隶书的成熟在东汉时期,汉简的大量出土,把这个时间提早到了西汉时期。西汉时隶书已被人们熟练掌握,并在长期使用中逐渐找到了隶书书法艺术美的表现方法。同时看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影子。竹简《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

 

http://s10/bmiddle/005P63Nvgy6N45EUcyZ49&690 

【竹简隶书神乌傅释文:神乌傅惟此三月,春气始陽。众鳥皆昌,執(蟄)虫坊皇(彷徨)。蠉蜚(飛)之類,烏最可貴。其性好仁,反餔於親。行義淑茂,頗得

 

 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统称古文,许慎说文解字》里所说的古文,是泛指秦以前的古文字

  汉武帝(156-87年在位)时期,鲁王刘余(又称恭王,死于前128年)毁坏孔子旧宅用来扩建自己的宫室,毁坏孔宅旧宅壁中挖出《尚书》、《礼》、《论语》、《孝经》等数十篇经书,都是用以前的小篆写成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2:浅说中国汉字书体分类

   

(一)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另一说法,战国时期的钟繇(151年-230年)是楷书的创始人 钟繇写得一手工整俊秀的楷书,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楷书的范本一般分魏碑唐楷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文字刻石的通称比较有名的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嵩山灵庙碑》《高贞碑》及《张玄墓志》,《龙门二十品》,《敬史君碑》、《元瑛墓志》、《司马悦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司马绍墓志》,《爨宝子碑》,《千字文》《三字经》等。

http://s16/bmiddle/005P63Nvgy6N45PPHif8f&690 

魏碑司马绍墓志》局部】

唐楷魏晋南北朝楷书的继承和发展代表作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http://s6/bmiddle/005P63Nvgy6N45Ufelf45&690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二)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比较著名的有王羲之的《丧乱帖》,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欧阳询的《梦奠帖》、《张翰帖》,赵孟的《赤壁赋》(此碑内有行书,也有楷书)王铎的《拟山园》等。

 http://s2/bmiddle/005P63Nvgy6N461N0op31&690

    【王之《丧乱帖拓片片段】

    (三)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有名的作品有: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急就章》,张芝的《草书》等。

http://s5/bmiddle/005P63Nvgy6N46dRLbm64&690 

                     怀素《自叙帖》局部】

    (四)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比较著名的名作主要以汉碑为主,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封龙山碑》等碑帖。

http://s5/mw690/005P63Nvgy6N46p5vjS74&690 

【《曹全碑》全文】

 

 

http://s9/bmiddle/005P63Nvgy6N46v3W1qd8&690 

【《曹全碑》局部】

    此外,汉简书也是隶书的一种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五)

  如前所述,书一般以秦始皇大统作为分界,秦始皇大统前,各国的书体比较混乱,统称大篆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字(包括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 )。秦始皇大统后,统一了全国文字,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书中,还有鸟虫书蝌蚪书鸟虫书又称鸟虫最早的鸟虫书出现在春秋中叶,在春秋晚期流行开来,于战国时达到鼎盛。鸟虫书是一种装饰性铭文字体,其特点是将字体的一些笔画写成鸟的形象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鸟虫书。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http://s4/mw690/005P63Nvzy6N46OZ37Zf3&690

【科斗文】

(六)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 近代甲骨文体是一种比较新的书写字体。比较有名的有: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

http://s1/bmiddle/005P63Nvzy6N46XaYvKc0&690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

广义地说,一个人在一生中,通过练习书法,掌握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甲骨文六项中的一两项,获得书法界的认可,他就是书法家。大康先生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甲骨文六项都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专家,构筑成大康特有的康氏书体,其真迹、字帖已成传世的珍宝。大康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