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
(2013-09-24 11:38:26)
尤金·尤奈斯库——公认的荒诞派戏剧创始人和经典作家。1949年他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创作了第一部“反戏剧”的戏剧《秃头歌女》,从此开始了荒诞派戏剧的创作生涯。
但是在尤奈斯库理论里“荒诞”不等于“不真实”,相反,戏剧应该表达一种超现实的真实。这其实是尤奈斯库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厌恶传统戏剧是因为它们执迷于“现实的真实”,也就是一味的模仿眼下的现实而忽略了戏剧本身,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尤奈斯库追求的其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纯戏剧”的思想,虽然在这个观点上他并有提出明确的定论,可是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那种虚构的表演和直观、富有张力舞台形象。
在此我们以尤奈斯库最为经典的戏剧《秃头歌女》进行分析:
被誉为经典剧作的《秃头歌女》,其实在最开始公演的时候只有几个观众,甚至最后被迫停演。可是就是这部没有贯穿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连常规的戏剧冲突的没有的戏剧,在1958年后吸引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法国戏剧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之一。
《秃头歌女》原本不叫“秃头歌女”,通读全文,也没有歌女这个角色出现的地方。这个名字只是因为有次演员在念台词时,不小心念错而产生的。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成了一个荒诞。
这部剧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混乱,混乱的人物、混乱的场景、一个混乱的乱敲着的钟和一群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混乱的人。但恰好这种混乱就是荒诞派戏剧的创作特征,也是它的荒诞、反传统所在。首先,我们都知道时间是可以判断人的价值,但是剧中不断穿插着的钟声告诉我们其时间的扭曲,里面的人物是不存在价值的。其次,里面人物事件也处于一种极其矛盾的状态,比如史密斯先生开始说勃比死了两年,后来又说死了三年,再后来又说他要参加勃比明年的婚礼。再比如马丁夫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竟然不认识对方。两人通过对白,才发现原来他们住同一间屋子,睡同一张床,有着同一个女儿,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是夫妻。可是这个结论马上又被女佣给否定了。勃比到底死没死,马丁夫妇到底有是不是夫妇,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情节无疑给观众透露出的是荒诞的感觉。
因为二战后,人们思想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转变,原本一些实在的事物概念也被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在逐渐减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瓦解。所以《秃头歌女》中的人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人物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他们是没有感情思想交流的能力的。而尤奈斯库正是想用这些人表现二战后人民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荒诞派戏剧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很大一部分还是由于它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社会的现实矛盾,表现了一代人在战后日益滋长和加深的惶恐不安的和没落颓废的情绪,是西方世界精神危机的表现。
总的说来。荒诞派戏剧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让人不可理喻,但荒诞中却包含了真实。作者们用文字的荒诞来表现现实的荒诞,让人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