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徒然草》作品评析

(2011-06-23 19:2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园里的小栖

【摘要】

    《徒然草》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随笔文学,本文从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感情方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阐明了这部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字:无常观;美意识;怀古非今

 

一、            作者简介

作者吉田兼好,南北朝时期人。出身于神官家庭,俗名卜部兼好,先祖曾任职于京都吉田神社,故后世俗称吉田兼好。年轻时代的吉田兼好曾侍奉后二条天皇朝廷,后成为歌人活跃在歌坛上,与顿阿、庆云、净辨并称“四大天王”。二十几岁时因仕途失意,于乱世中出家,法名兼好,开始隐居生活。吉田兼好本人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其本人在佛教,儒家,老庄,神道等方面都有非常高深的造诣。著有个人和歌集《兼好法师集》、随笔《徒然草》,此外,他的许多歌作编入《风雅和歌集》、《新千载和歌集》、《新拾遗和歌集》等歌集。

二、            作品简介

《徒然草》是吉田兼好的代表作品,与《枕草子》和《方丈记》并称日本古典文学的“三大随笔”。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分序段和正文,共243段。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了人生、宗教、自然、艺术、趣闻、掌故、笑话等诸多方面,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哲学、兴趣爱好和佛教思想等内容。作品在创作时,作者并没想过要将其发表,创作是全部是信手拈来,有感而发,随意将其书写下来,有的贴在墙上,有的写在经卷后。在作者死后,竟然发现后加以整理,编辑成书,直到作者去世后近一个世纪这部作品才受到人们的注目。全书内容并不连贯,各段相对独立,不时会转换主题,题材广泛,涉及面众多,但纵观整部作品,却又处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体和精神。

《徒然草》写于日本南北朝时期。当时日本社会动荡,战争接连不断,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分裂时期。此时正是日本各种社会力量激烈冲突的年代,皇室分成两派分庭抗礼;皇家与镰仓政府的矛盾日益深刻;公卿阶级激烈动摇;新兴的武士阶级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由于时代的影响,《徒然草》的创作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一些时代的气息,尽管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的对时代进行描写,但,仔细阅读,仍能感受到其中时代的烙印。

三、            评析

由于这部书是作者在平时生活时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的,因此带有很强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最真实的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处世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1.无常观

吉田兼好的无常观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由于作者本人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见惯了世事的无常,这对作者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创作《徒然草》的过程中,这种影响被集中反映到作品上。开始时,作者的无常观是以咏叹、感性式的表现出来的,带有浓重的伤感氛围,此时所描写的事物仿佛都充满了一层伤感。如弟25段“世事无长久,恰似飞鸟川,时过境亦迁,悲欢离合多变嬗。昔日繁华地,今已变荒原。纵使宅犹存,人异物亦换,何事长久在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经历了隐居生活的历练,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消极悲观的无常观逐渐被一种更加乐观,更加积极的无常观所取代。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作者开始积极的评价人生的转换,自然的变化,生命的转变等问题。书中的第155段有如下这样的描写:

顺乎俗世者,先识时机。不识时机者,遂人耳,违人心,事无大成。故应识时机也。

然而,惟生病、产子、死亡之事,皆不惟时机,不因时机不好而停止。生老病死的流转,实是大事,如涨潮的河水之向前奔流不息,无时或止。如此就无需究其真俗,欲成一事,可不论时机。莫迟疑,莫裹足不前,身体力行即可也。

四季推移,非春暮而后夏至,夏尽而后秋来。秋至则瞬时转寒,十月小阳春天气,小草呈青,梅枝缀满蓓蕾。树叶飘零,也非叶子先落而后萌芽,而是挡不住新芽的萌动才飘落。树叶底部早已蕴含着迎新的气息,其流转之势甚速。

人的生老病死的推移,其迅速甚过于自然界。四季变化有时序,人之死期却不可待之。死不会从前面而上,而是不觉间从后面逼来。人皆知终有一死,又不急于待死,而死却不意而至。犹如潮退后露出的沙洲,潮涨就迅即被湮没了。

在这里,作者试图论证人的生死的无常观。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从一株植物的萌芽表现出生命的成长与强大的力量,从四季的变化联想到了人的变化,对人生做了一番很好的阐述。

在这里,作者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也更加为作者所持有的无常观的完善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作者认识的有限,当时的吉田兼好并没有把这种已经形成的无常观作更加深入的思考,此时的无常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并没有从对个人的思考上脱离开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      自然美与美意识

在作品中,吉田兼好对于四季有大量的描写,通过对于四季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美的认识与感受。书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含蓄的美。书中的第十九段中有这样一段,充分的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美的认识感受。

万物随季节的推移而呈现出哀的情愫。

常云:“物哀以秋为盛”,确如斯也。如今春之景色,愉悦人心。鸟儿啁啾,悠悠春韵。在明朗的阳光下,满天云霞,墙根的小小青草在萌动,春意盎然。正当樱花绽开之时,连绵风雨,花儿纷纷散落,乃常见也。绿叶萌发之前,一派恼人的情景。夏日橘花素以催人怀旧而负盛名。梅香更诱人发思古之幽情。隶棠之娇艳,藤花之纤丽,这一切景物令人难以忘怀。

在这一段中,作者开头便写“物哀以秋为盛”进而描写了春天和夏天的生机勃勃。分别写了鸟儿,小草,樱花的活泼繁盛。进而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冬秋之景。在这里,作者有意于描写秋天的景色,采取扬秋抑春的手法,进而表现出时间的更迭,哀情由此而出,体现了随笔文学独特的美。

吉田兼好对季节有很多不同的感受,隐居生活使得他更能感受自然,他笔下对于四季的描写细致入微,自然之美跃于纸上,仿佛身临其境,使人联想到对于自然的感受,只要置身其中,便可感受其间奥妙,自得其乐。  

2.      怀古非今

由于吉田兼好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成年后入仕,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宫廷,并出任官职,虽然官职都不高,但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由镰仓末期进入南北朝内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后来他出家开始隐居生活。虽然表面上,他似乎逃开了社会现实,但,有记载说他并未真正的隐居,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因此,社会的动荡,他也并未逃开,在他心中充满着对于现在社会的不满,早年间养成的观念深刻的影响着他的思想,怀念过去时光,否定现实,这一点在《徒然草》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

对于怀古,在书中的第十三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只身坐灯下,翻书阅卷与古人交友,雅趣横生,欣慰无限。

再则,在书中的第二十二段中作者也有描写:

虽处衰落之末世,今非昔比,然宫廷仍不染红尘之风,神圣不凡。

悠悠万事中,可慕唯远古,当今尘世间,卑俗不堪言。

作者对于现实的态度是否定的,第七十八段中,作者说“当今世间人,争相传见闻,百思不解其因。任凭人传诵,充耳不问津,方称高尚涵养深。”便是这样一种体现。

四、            小结

随笔文学是一种很随意的文字记述,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文学,它往往更能反映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也更能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像日记一样的,很随意的纪录下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徒然草》无疑是随笔文学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书中所记述的是作者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也表达了作者的各种观点。从记述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作者在隐居时的思想情感变化,体现了吉田兼好对于人生和现实的一种思考。同时,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和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状况,与现实风貌。吉田兼好的这部作品把写作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极大地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范围,使得日本的文学创作愈加平民化。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

2]王长新.《日本文学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

3]张立新,孔繁志 主编.《日本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