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段语文组校本教研记录表(活动一)

(2012-05-25 12:36: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水头镇第一小学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低段语文组

工作单位: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

项目名称

低段语文组教研活动

项目负责人

温从快

活动时间

314

活动地点

开课教室一(2)、(3

活动主题

开课、评课

 

主讲人

胡翠萍 魏莹莹

方黎明 陈积伟

参加对象

低段语文组教师

申请学时

3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教研组长温从快主持活动。

2、开课:魏莹莹《画家乡》

       胡翠萍《棉花姑娘》

3、评课:方黎明陈积伟老师做精彩点评

4、课后组内老师展开积极的讨论,大家受益匪浅

 http://s7/bmiddle/76af9f8agc2b665dc0126&690

http://s15/middle/76af9f8agc2b66780213e&690

活动反思

与建议

 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听课专心,认真笔记;评课时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并针对课堂生成性问题发表各自己的看法。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吴小巧

 

教案

画家乡(第一课时)

                        魏莹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认识“宽、虾、脚、捡、贝、壳”六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贝、虾”2个生字。

2.研读课文第23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大海和山里的美丽。

3.体会句式“那么……那么……”的作用,并能运用。

教学重点:识记“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会写“贝、虾”2个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大海和山里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板书“家乡”)

1.  孩子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乡——温州平阳。

你爱你的家乡吗?(爱)

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啊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板书“画”)

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他们是怎么画自己家乡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4、画家乡》,(板书“ 24”,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这群小画家的家乡可漂亮了,想不想去瞧一瞧?那就让我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准备好,听我读课文。(师范读)

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带着这两个温馨提示,大声读一读。

2. 朗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之后,找找这五位小伙伴的家乡分别在哪里,用“    ”划一划。

(生读,师板书:        的家乡在      

3. 交流反馈,整体感知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你找到他们的家乡在哪儿了吗?

(说完整,真厉害,真能干,后鼻音读得可到位了)

(学生边汇报,边贴图片)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子把五个小伙伴的家乡都找到了,谁能把这个惊喜的发现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真棒,送他一个大西瓜吧。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大海的美丽

1.让我们一起走进涛涛的家乡海边看一看吧。指名读。 2

——指名读正确,重点正音“宽”(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的内容,六个生字用红色字体 )

2.涛涛的家乡美吗?美在哪里?

1.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谁也喜欢这句话来读一读。

他哪儿读得好呀?

A . 指名读。读了之后你觉得这海怎么样?(宽得望也望不到边)

B.是啊,大海很宽很宽,( “宽”字体变红),这个宽呀,把看见的东西全都包括在里面了,连水草都包括在内了)

C.指导朗读:谁再来试试,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想看看这么美的大海吗?(课件出示)美吗?那你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们也觉得很美。

2.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A .在这么美的大海上,还有什么呀?虾和鱼多吗?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海上有许多的船,船上装了很多的鱼和虾……体会“一艘艘”、“装满”)

B. 是呀,一艘艘的船上装满了鱼和虾,看到这满载而归的渔船,你的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很开心)

C.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你能美美地读好这一句话吗?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

3.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A .如果你就是涛涛,生活在美丽的海边,你最想干什么呀?——指名想象说话。

(预设:我想在大海里游泳,我想去海边捡贝壳,我想捉螃蟹。)

B、 涛涛也和你们一样,最喜欢捡贝壳了。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词语“捡贝壳”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三个生字朋友吗?

重点:捡,捡贝壳要用手,你还用小手捡过什么呀?

      壳:比较学习  ——

C.涛涛是怎么捡贝壳的呢?(赤着脚、弯着腰)

学习“脚”字,脚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是月字旁的。

D、指导朗读句子。

E、让我们跟着涛涛也去捡贝壳,读读贝壳上的词语。小老师带读词语。,开火车,齐读。

3.涛涛画的家乡美吗!让我们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好吗?(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大山的美丽。

1.涛涛的家乡这么美,那山山的家乡呢?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图片)让我们跟着山山去看看他家乡的山和水吧。

谁来说一说这里的山和水怎么样呢?

(预设:这山高得看不到顶了,这水清的都能看得见水底了。)

3.(出示图片)再来看看山山家乡的树木吧。

谁能用“那么……那么……”来说一说这里的树木吗?

(预设:山山家乡的树那么高,那么大。)

4.(出示图片)瞧,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5.看到这里,我特别想读一读这段话,你们和我一起合作好吗?

引读:山山的家乡也很美丽,他画的山——,水——,房前屋后都是——,画上的山山——,正要到树林里去——

 

五、涛涛、山山的家乡都很美,现在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的家乡吧,第一段齐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男生读。

五、运用“那么……那么……”说话,体会家乡的美丽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魏老师发现你们把这两句话读得特别的美,课件出示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

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用上“那么……那么……”可以使句子变得更美,那你能用上这句式来夸夸我们家乡吗?先看看咱们家乡的美景。你可以选择一副来说一说。

2.结合图片指导说话

预设:南雁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     

      鹤溪的杨梅那么大,那么红。

      水头的夜晚那么亮,那么美丽。

      鳌江的火车站广场那么大,那么宽。

3.拓展说话,       那么     ,那么    

 

六、指导书写“贝、虾”

1.海边的贝壳和小虾都很可爱有趣,今天我们来学写“贝、虾”

2.观察要点

3.范写,反馈

 

 

 

棉花姑娘

第一课时

胡翠萍

一、揭题质疑

今天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株已经成熟的——棉花,谁来叫叫他的名字,指导读轻声。这么可爱的棉花,我们高兴地叫她“棉花姑娘”,用形声字识记“姑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棉花姑娘怎样了呢?请小朋友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交流汇报

      生病了

病好了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哪一小节是写棉花姑娘生病了?指名读,其他小朋友边读边想:生病了的棉花姑娘是怎样的?学习“蚜虫”,补充蚜虫相关资料。

学习第一句:

1)棉花姑娘身上长满了蚜虫,她觉得怎样呢?相机教学“可恶”。并指导朗读。

2)此时,棉花姑娘的心情是(难过、痛苦…… )。

学习第二句

1)是呀!所以棉花姑娘才会着急地找医生,带着焦急的心情读,(2)老师故意读错,比较句子读。

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她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

师:有什么不同?(少了两个词)。

师范读两句话,让孩子谈谈,你们感觉一样吗?学生再读句子。

四、学习2——5小节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棉花姑娘先请谁来帮她治病呢?(板:燕子)那么他们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用“——”划出燕子的话,用“﹋﹋”划出棉花的话。(出示学习提示)请小朋友自由阅读课文2小节。

2、胡老师也划好了,快看屏幕,咱们画得一样吗?(出示课件校对)

1)师生分角色读,(我是棉花姑娘,小燕子在哪里?)读着读着你觉得小燕子说话怎样?(有礼貌)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本领是,出示句式“              只会                 。“

4)小结学法:1、划出对话。2、左右分角色朗读。3、用一句话说出本领。

3、用同样的办法小组自主学习34小节(12小组完成第三小节,34小组完成第四小节)

4、学习第五小节

1)看来小燕子、啄木鸟、青蛙对棉花姑娘的病都无能为力,最后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七星瓢虫)你从第几小节读懂的?小手指到第5小节,马上自由读,用“-”划出七星瓢虫样子的句子。(出示画好的句子)

学习描写七星瓢虫样子的句子。指名学生扮演七星瓢虫自我介绍。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七星瓢虫,出示图片,一起神气地做自我介绍.

3)看到七星瓢虫棉花姑娘可惊讶了,我们一起分角色读第5小节.知道了棉花姑娘的本领是用              只会                 。”说一句话.

5、总结:棉花姑娘为了治病都请谁来帮忙呢?(先让学生说,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句式说,最后出示句式)

棉花姑娘先请了(  ),再请了(   ),然后请了(  )帮她治病,最后(    )治好了她的病。

五、拓展学习

其实,今天胡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许多动物,我们一起叫叫他们的名字。你能用上()只会()来介绍一下他的本领吗? “只”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一个生字,你能给他组词吗?他还有一个读音是()。

六、指导写字“只”

七、总结:在七星瓢虫的努力下,棉花姑娘的病真的治好了吗?下节课学习。

板书

生病了 

七星瓢虫  青蛙  啄木鸟  燕子

病好了

 

 

 

评课

《画家乡》评课稿

陈积伟

    《画家乡》这篇课文,以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那么蓝的大海、那么辽阔的平原、连绵的群山、茫茫的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家乡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和美丽,激发起孩子对美丽祖国的无限热爱。因此,魏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画赞赞自己的家乡。

    听了魏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画家乡》,获益匪浅。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激发兴趣,让孩子乐学,把单调乏味的生字变成动听的音符,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趣,这一点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只有扎实的生字教学,才会有缤纷多彩的阅读天地。

    二、魏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魏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棉花姑娘》评课

                                                   方黎明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生动,有情趣,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并且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和渗透作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上,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的课堂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老师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处理,胡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件边读边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角色的互换来体验朗读时的语气,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棉花姑娘生病时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文本,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

二,"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小组学习。而胡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中,针对每一个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胡老师至始至终都让学生置于课本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时在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听完胡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方向,我将从这些优秀的展示课上,取长补短。

 

http://s16/bmiddle/76af9f8agc2b66a708ba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