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语文组校本教研记录表(活动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工作单位: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
项目名称 |
低段语文组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温从快 |
|
活动时间 |
3月14日 |
活动地点 |
开课教室一(2)、(3) |
|
活动主题 |
开课、评课 |
主讲人 |
胡翠萍 方黎明 陈积伟 |
|
参加对象 |
低段语文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3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教研组长温从快主持活动。 2、开课:魏莹莹《画家乡》 3、评课:方黎明陈积伟老师做精彩点评 4、课后组内老师展开积极的讨论,大家受益匪浅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教案
画家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认识“宽、虾、脚、捡、贝、壳”六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贝、虾”2个生字。
2.研读课文第2、3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大海和山里的美丽。
3.体会句式“那么……那么……”的作用,并能运用。
教学重点:识记“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会写“贝、虾”2个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大海和山里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爱你的家乡吗?(爱)
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啊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板书“画”)
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他们是怎么画自己家乡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4、画家乡》,(板书“ 24”,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这群小画家的家乡可漂亮了,想不想去瞧一瞧?那就让我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准备好,听我读课文。(师范读)
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带着这两个温馨提示,大声读一读。
2. 朗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之后,找找这五位小伙伴的家乡分别在哪里,用“
(生读,师板书:
3. 交流反馈,整体感知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你找到他们的家乡在哪儿了吗?
(说完整,真厉害,真能干,后鼻音读得可到位了)
(学生边汇报,边贴图片)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子把五个小伙伴的家乡都找到了,谁能把这个惊喜的发现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说: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真棒,送他一个大西瓜吧。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大海的美丽
1.让我们一起走进涛涛的家乡海边看一看吧。指名读。 2名
——指名读正确,重点正音“宽”(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的内容,六个生字用红色字体 )
2.涛涛的家乡美吗?美在哪里?
句1.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谁也喜欢这句话来读一读。
他哪儿读得好呀?
A . 指名读。读了之后你觉得这海怎么样?(宽得望也望不到边)
B.是啊,大海很宽很宽,( “宽”字体变红),这个宽呀,把看见的东西全都包括在里面了,连水草都包括在内了)
C.指导朗读:谁再来试试,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想看看这么美的大海吗?(课件出示)美吗?那你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们也觉得很美。
句2.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
A .在这么美的大海上,还有什么呀?虾和鱼多吗?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海上有许多的船,船上装了很多的鱼和虾……体会“一艘艘”、“装满”)
B. 是呀,一艘艘的船上装满了鱼和虾,看到这满载而归的渔船,你的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很开心)
C.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你能美美地读好这一句话吗?
句3.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A .如果你就是涛涛,生活在美丽的海边,你最想干什么呀?——指名想象说话。
(预设:我想在大海里游泳,我想去海边捡贝壳,我想捉螃蟹。)
B、 涛涛也和你们一样,最喜欢捡贝壳了。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词语“捡贝壳”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三个生字朋友吗?
重点:捡,捡贝壳要用手,你还用小手捡过什么呀?
C.涛涛是怎么捡贝壳的呢?(赤着脚、弯着腰)
学习“脚”字,脚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是月字旁的。
D、指导朗读句子。
E、让我们跟着涛涛也去捡贝壳,读读贝壳上的词语。小老师带读词语。,开火车,齐读。
3.涛涛画的家乡美吗!让我们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好吗?(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大山的美丽。
1.涛涛的家乡这么美,那山山的家乡呢?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图片)让我们跟着山山去看看他家乡的山和水吧。
谁来说一说这里的山和水怎么样呢?
(预设:这山高得看不到顶了,这水清的都能看得见水底了。)
3.(出示图片)再来看看山山家乡的树木吧。
谁能用“那么……那么……”来说一说这里的树木吗?
(预设:山山家乡的树那么高,那么大。)
4.(出示图片)瞧,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5.看到这里,我特别想读一读这段话,你们和我一起合作好吗?
引读:山山的家乡也很美丽,他画的山——,水——,房前屋后都是——,画上的山山——,正要到树林里去——
五、涛涛、山山的家乡都很美,现在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的家乡吧,第一段齐读,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男生读。
五、运用“那么……那么……”说话,体会家乡的美丽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魏老师发现你们把这两句话读得特别的美,课件出示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
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用上“那么……那么……”可以使句子变得更美,那你能用上这句式来夸夸我们家乡吗?先看看咱们家乡的美景。你可以选择一副来说一说。
2.结合图片指导说话
预设:南雁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
3.拓展说话,
六、指导书写“贝、虾”
1.海边的贝壳和小虾都很可爱有趣,今天我们来学写“贝、虾”
2.观察要点
3.范写,反馈
棉花姑娘
第一课时
胡翠萍
一、揭题质疑
今天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株已经成熟的——棉花,谁来叫叫他的名字,指导读轻声。这么可爱的棉花,我们高兴地叫她“棉花姑娘”,用形声字识记“姑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棉花姑娘怎样了呢?请小朋友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交流汇报
病好了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哪一小节是写棉花姑娘生病了?指名读,其他小朋友边读边想:生病了的棉花姑娘是怎样的?学习“蚜虫”,补充蚜虫相关资料。
学习第一句:
(1)棉花姑娘身上长满了蚜虫,她觉得怎样呢?相机教学“可恶”。并指导朗读。
(2)此时,棉花姑娘的心情是(难过、痛苦…… )。
学习第二句:
(1)是呀!所以棉花姑娘才会着急地找医生,带着焦急的心情读,(2)老师故意读错,比较句子读。
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她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
师:有什么不同?(少了两个词)。
师范读两句话,让孩子谈谈,你们感觉一样吗?学生再读句子。
四、学习2——5小节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棉花姑娘先请谁来帮她治病呢?(板:燕子)那么他们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用“——”划出燕子的话,用“﹋﹋”划出棉花的话。(出示学习提示)请小朋友自由阅读课文2小节。
2、胡老师也划好了,快看屏幕,咱们画得一样吗?(出示课件校对)
(1)师生分角色读,(我是棉花姑娘,小燕子在哪里?)读着读着你觉得小燕子说话怎样?(有礼貌)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本领是,出示句式“
(4)小结学法:1、划出对话。2、左右分角色朗读。3、用一句话说出本领。
3、用同样的办法小组自主学习3、4小节(1、2小组完成第三小节,3、4小组完成第四小节)
4、学习第五小节
(1)看来小燕子、啄木鸟、青蛙对棉花姑娘的病都无能为力,最后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七星瓢虫)你从第几小节读懂的?小手指到第5小节,马上自由读,用“-”划出七星瓢虫样子的句子。(出示画好的句子)
学习描写七星瓢虫样子的句子。指名学生扮演七星瓢虫自我介绍。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七星瓢虫,出示图片,一起神气地做自我介绍.
(3)看到七星瓢虫棉花姑娘可惊讶了,我们一起分角色读第5小节.知道了棉花姑娘的本领是用“
5、总结:棉花姑娘为了治病都请谁来帮忙呢?(先让学生说,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句式说,最后出示句式)
棉花姑娘先请了( ),再请了( ),然后请了( )帮她治病,最后( )治好了她的病。
五、拓展学习
其实,今天胡老师为小朋友请来了许多动物,我们一起叫叫他们的名字。你能用上()只会()来介绍一下他的本领吗? “只”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一个生字,你能给他组词吗?他还有一个读音是()。
六、指导写字“只”
七、总结:在七星瓢虫的努力下,棉花姑娘的病真的治好了吗?下节课学习。
板书
生病了
七星瓢虫
病好了
评课
《画家乡》评课稿
陈积伟
《棉花姑娘》评课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生动,有情趣,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并且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和渗透作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上,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的课堂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胡老师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处理,胡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件边读边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角色的互换来体验朗读时的语气,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棉花姑娘生病时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文本,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
二,"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小组学习。而胡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中,针对每一个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胡老师至始至终都让学生置于课本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时在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听完胡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方向,我将从这些优秀的展示课上,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