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012-10-25 15:05:27)分类: 集体备课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首页
单元题目 |
表内乘法(一) |
课题 |
6的乘法口诀 |
||||
备课人 |
徐晶 |
课时数 |
1 |
||||
单元总目标 |
1、 2、 3、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
本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
|||||
过程与方法 |
3、提高学生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4、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
||||||
课时目标 |
第一课时 |
同上 |
|||||
第二课时 |
同上 |
||||||
教材解读 |
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金鱼嬉水的画面,每条金鱼由6个 组成,为学生提供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实物图。图下面以列表的形式揭示金鱼条数与 个数的对应关系,基渗透了函数、对应思想,又是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
||||||
学情分析 |
学生已经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我们可以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
||||||
教学重点 |
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正确求积。 |
||||||
教学难点 |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 |
||||||
教学方法 |
小组合作学习与讲授相结合 |
教学准备 |
写有题的苹果卡片。 教案中的表格,学生每人一份。 多媒体课件。 小棒40根。 |
||||
预习作业 |
|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附页
教学板块 |
||
教师课堂行为(注明时间) |
学生课堂行为 |
完成目标 |
一、 1、大家齐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写出乘法算式。:5个3 是多少?4乘5是多少? 二、教学互动 1、创设情境 (1)课件显示:一条由三角形拼成的小鱼。 (2)动手拼摆 (3)作品展示 (4)出示一条鱼用了6个三角形,再加一条是两条,一共用了几个三角形?这样的3条,4条、5条、6条分别要用几个三角形?出示例7下面的表格,请你在教科书上完成。 2、发现规律 (1)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2)求几个6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能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写出一些乘法算式吗?(板书) (3)编写口诀 (4)汇报整理口诀 (5)观支笔,察口诀,发现规律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的第一个字表示什么? 6的乘法口诀的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 (6)读口诀,记口诀 (7)用口诀口算 6×2 3、解决问题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三第一题(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3)送信游戏 (4)回归生活 (5)口答题 20元钱 买三每支6元,够吗? 三、总结 |
背诵口诀, 把口诀还是说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 分小组拼一拼。 由小组长逐一贴到黑板上,评一评哪组的作品最美 学生完成表格 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列乘法算式 小组内编一编,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读口诀,记口诀 用口诀口算 学生完成做一做 完成第一题并说一说这两道算式的关系 学生游戏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帮老师解决难题 |
完成目标4 完成目标3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2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尾页
板书设计 |
6的乘法口诀 1×6= 2×6= 3×6= 4×6= 四六二十四 5×6= 6×6= 六六三十六 |
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 |
1、数学书62页2,4,7题(必做) 2、数学书62页3题(选做) 3、练习册32页1,2,3题(必做) 4、练习册32页4题(选做)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注重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注重提供充分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亲身经历口诀的编制与应用的全过程,安排了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纵观整个课堂:环节安排紧凑,课堂容量适度,学生学习状态良好,但仍然有两点遗憾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水平上的不足和差距。一是小组合作探究编制乘法口诀这部分走了过场,没有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二是教学评价单一,整节课只有教师评价,由于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教师教育机智水平的限制,教师的评价不到位,丧失了鼓励启发学生的机会。另外,生生评价,师生互评这些比较好的评价方式,本节课都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和亟待提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