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间要追溯至去年,BOSS突然对京都有了兴趣,买来许多相关书籍,于是俺就蹭着拿了本《千年繁华》来看。看了几页后很是失望,跟想象中的风土人情志差了很多,之后兴致缺缺的用了3个月才看完。当然这不能怪作者,寿岳章子女士(1924年-2005年)其实是用了有别于传统风土人情志的手法,通过父母定居京都后的日常生活,以一种外来者的视野,更加客观的对京都做了描述。而我最初觉得失望,正是因为读了20多页,依然在讲寿岳老先生和夫人的故事。随着内容的展开,才发现原来开篇用了那么多笔墨来描写寿岳夫妇,是有原因的。因为之后的京都小店、京都饮食、京都名流与民众,都是围绕着寿岳夫妇展开的。
京都,熟悉霓虹国的童鞋们都知道,是个表明优雅,实则傲娇的城市。如果让京都人来写,必然会无形中透出一种优越感。寿岳章子的身份,就刚刚好:父母都不是京都人,各自保持了自己家乡的习俗;章子女士本身却在京都出生,对这座城市有着“故乡”着的认同感;而京都的传统则是,只有在这里生活3代以上的才算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自家的生活习惯与京都的生活习惯的冲突,成为章子女士独特的突破点,带着新鲜感写成了这本《千年繁华》。没有矜持的优越感,只有探索发现的喜悦感,少了自吹自擂的语气,读起来清新自然。
透过章子女士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上个世纪初,带着简单行李够奔京都的寿岳夫妇,他们像所有来大城市的人一样,随便找了处房子租住下来。几经辗转,借住在城郊的南禅寺,那里在当时已经算是郊区了。再之后,有了积蓄的寿岳家,在京都西南角的向日市有了自家的房子。寿岳老先生忙着教书,寿岳老夫人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开补习班贴补家用。这样真实的生活,就如同正在大城市中拼搏的你和我一样。
终于安下了家,围绕寿岳家相关的京都各色人士,相继登场了:帮忙造房子的工匠、做榻榻米的匠人、扫帚店、木屐店、茶叶店、果子店(点心店)……各类的匠人,是构成京都千年繁华的基础。正是这些手艺人,将各类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让京都的优雅,流传至今。只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有些店终究没能坚持下去。那日常爱用的扫帚、下雨天也能不溅起泥水的木屐,都已经闭店了,是否还有这门手艺的继承人,我们更是不得而知。幸而西阵一带的那些织物店有些坚持了下来,我们有幸还能见到精美的西阵织。寿岳老先生的好友柳宗悦先生,那些年一直在收集整理相关的手工艺文化,出版了《民艺论》、《日本手工艺》等相关书籍,抢救出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技艺,可谓不幸中的万幸。不仅想到当下天朝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却没有像柳宗悦这样的大师来抢救我们的手工艺文化,让人扼腕。
通篇读完,总觉得不尽兴。琢磨了一下,原来是书名与内容不相符。书名是《千年繁华》,给人的感觉是一本描写古都恢弘繁荣的书。可通篇都是围绕寿岳家的生活展开,京都风貌也不过是边边角角,一些小店铺而已。最大的场景,大概就是四条通的财神祭了。这就好比要写帝都风貌,不谈天安门,也不提什刹海,更没有大栅栏和天桥,只是一直讲述通州某中产家庭的生活一样,总觉得文不对题。不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于是找来日文版,才发现原来是翻译的错。原版书名叫《京都町なかの暮らし》,直译过来就是中文版的副标《京都的街巷人生(生活)》,是我们的译者非要给它扣上一个大帽子,才让我有了不尽兴之感。单就街巷生活这个题目来说,章子女士写的真是无可挑剔。你可以从中读到日常家庭如何浆洗衣服,如何购物度日,以及那些匠人是如何兢兢业业、老板娘们又是怎样的亲切和蔼。于是俺也如释重负般,觉得这本书其实也蛮不错的嘛,然后就借来了第二部《喜乐京都》来读,这是后话,咱们下一篇再聊。
京都,熟悉霓虹国的童鞋们都知道,是个表明优雅,实则傲娇的城市。如果让京都人来写,必然会无形中透出一种优越感。寿岳章子的身份,就刚刚好:父母都不是京都人,各自保持了自己家乡的习俗;章子女士本身却在京都出生,对这座城市有着“故乡”着的认同感;而京都的传统则是,只有在这里生活3代以上的才算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自家的生活习惯与京都的生活习惯的冲突,成为章子女士独特的突破点,带着新鲜感写成了这本《千年繁华》。没有矜持的优越感,只有探索发现的喜悦感,少了自吹自擂的语气,读起来清新自然。
透过章子女士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上个世纪初,带着简单行李够奔京都的寿岳夫妇,他们像所有来大城市的人一样,随便找了处房子租住下来。几经辗转,借住在城郊的南禅寺,那里在当时已经算是郊区了。再之后,有了积蓄的寿岳家,在京都西南角的向日市有了自家的房子。寿岳老先生忙着教书,寿岳老夫人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开补习班贴补家用。这样真实的生活,就如同正在大城市中拼搏的你和我一样。
终于安下了家,围绕寿岳家相关的京都各色人士,相继登场了:帮忙造房子的工匠、做榻榻米的匠人、扫帚店、木屐店、茶叶店、果子店(点心店)……各类的匠人,是构成京都千年繁华的基础。正是这些手艺人,将各类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让京都的优雅,流传至今。只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有些店终究没能坚持下去。那日常爱用的扫帚、下雨天也能不溅起泥水的木屐,都已经闭店了,是否还有这门手艺的继承人,我们更是不得而知。幸而西阵一带的那些织物店有些坚持了下来,我们有幸还能见到精美的西阵织。寿岳老先生的好友柳宗悦先生,那些年一直在收集整理相关的手工艺文化,出版了《民艺论》、《日本手工艺》等相关书籍,抢救出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技艺,可谓不幸中的万幸。不仅想到当下天朝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却没有像柳宗悦这样的大师来抢救我们的手工艺文化,让人扼腕。
通篇读完,总觉得不尽兴。琢磨了一下,原来是书名与内容不相符。书名是《千年繁华》,给人的感觉是一本描写古都恢弘繁荣的书。可通篇都是围绕寿岳家的生活展开,京都风貌也不过是边边角角,一些小店铺而已。最大的场景,大概就是四条通的财神祭了。这就好比要写帝都风貌,不谈天安门,也不提什刹海,更没有大栅栏和天桥,只是一直讲述通州某中产家庭的生活一样,总觉得文不对题。不明白为什么有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于是找来日文版,才发现原来是翻译的错。原版书名叫《京都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