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阳三中2013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活动2

(2013-10-14 21:46:31)
分类: 集体听评课活动

项目名称

开课、评课

项目负责人

宋卫洁 

活动时间

2013930

活动地点

各班开课教室及昆阳三中三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之有效教学活动2

主讲人

洪贞贞、曾荣华开课,

池春阳、张燕评课

参加对象

昆阳三中全体语文组教师

申请学时

1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洪贞贞、曾荣华老师开课:

1、洪贞贞《阿长与<山海经>

一、导入

   回望人生轨迹时,总有那么几个人虽不是至亲却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而激荡在鲁迅先生心中这层涟漪就是阿长

二、整体感知

谁能告诉我阿长与鲁迅的关系?

长工、保姆——少爷

主雇关系——你对主雇关系的理解:付钱买伺候(一个细心伺候,一个付钱)

三、奇文共欣赏

1、阿长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保姆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品味相关语句

生:不是  3  我实在不大佩服   

                最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告诉母亲。

               管教严,束缚我,并喜欢打小报告

               夏天睡觉,一个“大”字形,挤得我没法睡。粗鲁。在母亲提醒后还一条胳膊还搁在我颈上。

               规矩很多,很多规矩都是迷信,但是还是叫我遵从。比如过年时一定得说恭喜恭喜,吃福橘。面对这些规矩她是什么态度:虔诚地遵守。“极其郑重其事,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摇着我的肩”紧凑而及时的动作,着急地期盼我遵循。

               讲长毛故事吓唬我,“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过来,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排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进不来”粗俗而且愚昧,教坏孩子。

               害死我最心爱的宝贝  隐鼠

 

生:是,帮我买《山海经》。我很喜欢《山》想看,但是远方叔祖因为疏懒而没帮我找,别人不肯真实地帮我。而阿长不认识字,却向我打听,并回家卖给我。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做到。(别人为什么不肯做,不能做,——为自己想,而认为我是孩子没有理会我。她为什么能做到——她看出我实在喜欢,希望完成我的愿望,让我高兴。她怎么做:历经困难。)

为什么我对她产生了敬意——尊重我,真心地爱我,真诚地付出。这也就是阿长伟大的地方。

 

 

三、疑义相与析

1、面对如此深情的阿长,为什么我在她死后三十多年才写文章怀念?(小组讨论)

背景——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写于·一八惨案之前的1926 3 10 身在北京寓所的鲁迅。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因为世事的纷扰纠结更让他想起曾经不计回报阿长。那种真诚地付出的弥足珍贵。

 

四、情感梳理

  1所以你觉得文章最后应用什么样语气来读?

乞求,希望地母让她能真正安息!

期盼,希望他在地母怀里安息!

怀念眷念

32、曾荣华《老王》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

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思考: 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基本情况,谋生手段,健康状况,居住条件,所做的事情等方面考虑)

不幸 善良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体现老王的善良的?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用平板车拉人,加半寸边

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教师总结: 老王,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关心着别人,卑微的身份下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虽平凡却不平庸,虽生活艰难,却品格高尚。他值得我们赞颂.

四、品味老王,赏析细节

1、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文中详写了哪件事?为什么详写?

 

去世前一天送香油和鸡蛋

这件事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所以要详写。

2、在8-16 小节中,作者对老王的形象进行了精彩的刻画,请你找出精彩的地方,小组合作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的“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这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送物品,令人感动 .这一描写表现出他的善良品格。

 

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个环节,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 除了正面对老王进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教师总结:在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课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老王是不行的人,也是善良的人,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是如何表现的?

A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B“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鱼肝油

C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

D“我”关切地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E他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

同情、关心、尊重

五、怀念老王

当善良的老王去世时,作者有什么感受?请用原文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一家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愧怍:惭愧,心里不安。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当时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作者一家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你的周围有类似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今后又将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们?

六、结语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二、池春阳、张燕老师评课:

1池春阳主评杨贞贞老师的课:

今天在我听完洪贞贞上的《阿长和山海经》后,还是很有触动的。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上对课堂的较强的掌控能力真的很令人佩服。其一,对学生的引导是灵活自如的,如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失时机的追问:在学生提到阿长教给我许多道理时,问“你们怎么看待她教的道理?我的表现又是怎样?”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很好地进行交融,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其二,适度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设计一个主问题“阿长是个合格的保姆吗?”让学生畅所欲言,还抓住文中的语言来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如“震悚”能否改成“震惊”,“仍然”“一把”等词语的评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又有效地进行了课文的深入剖析。其三,能恰到好处地穿插本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触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当然本堂课也还存在一些小瑕疵,如对朗读相对会忽略了些像在分析元旦吃福橘的时候不妨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了解阿长的性格会更容易。此外要想让学生真正去触碰鲁迅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处,还应该在阿长和山海经这件事上下些功夫,让学生走入到文本中去,进而能顺理成章地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感情,从而读出对她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否则对阿长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激起情感的共鸣。

2、张燕主评曾荣华老师的课: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曾荣华老师上的《老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老师这节课立足于文本,上得扎实、实在。她的课条理清晰,从 “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到“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不幸?”到“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善良?”到“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人如何表现?”设计是很合适的。

 “怀念老王”这一环节设计得也很好。“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曾老师抓住“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语句,让学生作充分的讨论,进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关爱他人”。

同时,曾老师的课注重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在默读课文环节,曾老师说“中学生默读要求每分钟达到500字”,以此训练学生默读能力;在感知老王不幸时,学生提到“镶嵌”一词,曾老师追问“镶嵌能改成站立,为什么?”通过换词对比,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在朗读外貌描写语句时,曾老师又提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学生掌握描写的多样性。

总之,曾老师的课堂给予学生学习语言的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http://s11/bmiddle/76a61a98gx6DqlkmBGWea&690

http://s11/bmiddle/76a61a98gx6DqlmdCiK7a&690

洪贞贞老师在开课
http://s16/bmiddle/76a61a98gx6DqlnvI6P2f&690

http://s10/bmiddle/76a61a98gx6DqlpqKohb9&690

曾荣华老师在开课
http://s15/bmiddle/76a61a98gx6DqlqRBls1e&690

语文组老师在评课

 

 

 

活动反思

与意见

两位老师均是刚调来的来自十一中新老师,文学底蕴深厚,课堂思路清晰,杨老师活泼,与学生的互动很好;曾老师冷静,循循善诱启迪思考。不同风格的课带给语文组老师不一样的体验。

过程确认

 

   语文教研组负责人签字:宋卫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