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三中2012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活动3

分类: 集体听评课活动 |
昆阳三中2012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活动3
项目名称 |
开课、评课 |
项目负责人 |
宋卫洁 |
活动时间 |
2013年4月22日 |
活动地点 |
各班开课教室及昆阳三中三楼会议室 |
活动主题 |
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之有效教学活动3 |
主讲人 |
林云、胡峰开课, 宋卫洁、陈丽丽评课 |
参加对象 |
昆阳三中全体语文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1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林云、胡峰开课: 1、林云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围绕重点汉字展开解读,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2、紧扣“四盲”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紧扣“四盲”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在我们祖国的西北角,有一个叫罗布泊的地方。罗布泊,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称她为“仙湖”。(板书:仙湖) 二、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1、 师:说到“仙”,在同学们脑海中会闪出哪些词语? 师:总而言之一个字“美”。“仙湖”会是怎样的湖,请同学们找一找描绘 “仙湖”美景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水充足——过去的罗布泊: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生:有“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有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
生:“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水充足而且清澈,引来了许多的水禽嬉戏玩耍,是美丽的仙湖。 师:这些话的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比较合适呢? 生:面对这样的美景,应该是一种向往和喜悦之情。(你能再来尝试一下吗?有进步了) 【过渡】 师:多繁盛的生命啊,都是源于罗布泊这一汪浩荡湖水的滋养啊!可是,这个充盈着活力,流动着色彩,奔涌着灵性,欣欣向荣的生命绿洲已经消逝了,今天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 2、 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生: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生: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师:板书“荒漠 3、 【过渡】 相对于过去的热闹繁华,现在是死寂恐怖,没有生命,难得有勇士去考察,也一去不复还了.。 或:罗布泊,这个曾经高傲神秘的楼兰新娘,这个集灵秀,美貌于一体的美人儿,现在居然成了一具干瘪的木乃伊。她逝去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出几条原因。时间3分钟) 生:塔里木河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生: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幻灯显示】现在让我们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再理一下: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导致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开始了“四盲”的行为,最后终于导致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干涸。 师:在这些原因中,最令大家震撼的是什么?“盲”字大家都认识,怎么写的? PPT显示“亡”甲骨文写法,“目”甲骨文写法,“盲”甲骨文写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亡”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被挖去眼珠的眼眶,本义是“失去了眼睛的人”后来引申为“丢失”,通“无”的时候,有“没有”的意思。“目”就是眼睛。 那“盲”是什么意思? 师:盲目,就是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那么看不清的是什么? 又是对什么认识不清? 齐读12、13自然段 师;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究竟在哪些方面认识不清呢?讨论时间2分钟。 生:塔里木河两岸的人们对“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这个问题认识不清。 生:他们对“塔里木河的水资源是有限度的”这个客观事实也是认识不清的,所以才肆意地向塔里木河要水。 生:他们还对罗布泊会因为塔里木河断流而干涸的情况认识不清,还有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的生态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认识不清。 师: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不清,办事不尊重科学,才会出现如此盲目的行为啊。那个曾经水波盈盈的塔里木河断流了,那生意盎然的罗布泊死去了,甚至被誉为“千年不死,千年不倒”的“沙漠脊梁”——胡杨树也轰然倒下了。面对此情此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如何? 三、品课文,体验作者的忧患意识。 作者吴岗在撰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时,曾到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他的感受一定比我们更深刻,也更复杂,他的这些情感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现在让我们细细品读文字,用心捕捉感受,圈点勾画。 学生交流: 生:“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不愿”“挣扎与痛苦”“求救”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胡杨的痛苦,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 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话,“裸露的胸膛和一道道肋骨” 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在70度的高温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痛苦和无奈。我来读一读。 生: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遗憾之情和强烈的谴责。
生: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和 师:你好象看到了老师的教案,一个副词“又”,说明相同的悲剧在重复,那么还知道有哪些悲剧在重复? 生:那你用文中的数据向我们介绍一下青海湖和月牙泉的现状。 生: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板书:青海湖、月牙泉) 多媒体展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齐读后面两句。 请继续交流。 师:罗布泊逝去了,青海湖奄奄一息了,月牙泉似乎也将重蹈覆辙。面对此情此境,作者高声呐喊—— 生:“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的手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师: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出排比的气势,读出作者的呼吁之情? 生:“救救”要读的一个比一个强,语气要强烈。(齐读) 师:老师也想说一句,最容易忽视的一处,第14段,“罗布泊消失了。” 一个短句,自成一段,可以感到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 其实文中每一个词句,包括最客观的数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和依然在发生着的悲剧,作者在深深的忧患。 四、总结全文,说启迪。 PPT: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 师:罗布泊——这个曾经充盈着活力、生命、色彩的生命绿洲消亡了,是令人震惊的,更是发人深省的。作者发自肺腑的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其实我们最需要救的是谁? 生:人类。我们自己。 PPT: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救救我们自己! 师总结: 同学们,善待家园,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2、胡峰开课《文言文断句复习》: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 【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2006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平时说话、读文章时往往会在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有时还会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主语部分,“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是谓语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要作停顿。古人说话也是如此,“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这一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落笔”是主语部分,指苏东坡一挥而就的诗文,“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部分。 〖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 3.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正确是一项是……………( ) A.一日/与棐论/文及坡 B.汝/记吾言 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B.便/自觉气索 C.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D.而人/或谓/之不韵
〖解后交流〗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 (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1: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后生”主语,“不复有”谓语,“言欧公者”宾语,停顿两次。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 “于乱世”是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三)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盖”“夫”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例3:向∕吾不为斯役 “向”表示假设,翻译成假使、如果等。 例4:禁愈严∕而传愈多 “而”表示转折,翻译成可是、但是等。 例5:故∕为之说 “故”表示总结性词语,翻译成所以、因此等。 例6: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盖”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议论。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例7:可/以一战 “可以”,古代是表示两个单音节词:“可”+“以”,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而现代汉语表示一个词,“允许”的意思。 例8: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五)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例9:一日/与棐论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欧阳公”字。 例10:余闻之也/久矣 语气词“也”表示提示,让读者换一口气来读。 例11:悍吏之/来吾乡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结构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六)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例12:士大夫/不能诵坡诗 “士大夫”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这里只总结出了朗读停顿节奏划分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仅凭这些方法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整体感知全文,多读、多品、多悟,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加上我们掌握的基本技巧,中考划分节奏定能胜利过关。 【课后巩固】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选自《 说苑》)(2007年济宁) [注释:①曾子:名参。②致邑:给一座城。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一处停顿。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2.下面给“曾子衣敝衣以耕”划分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衣敝衣/以耕 B.曾子衣/敝衣/以耕 C.曾子/衣敝/衣以耕 D.曾子/衣敝衣以/耕 3.下面的划分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我/能勿畏乎? B.先生/非求于人 C.受人者/畏人 D.请以/此修衣 4.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⑴普君/使人往/致邑焉( ) ⑵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 5.请为下面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两处)。 反复往又不受。 6.(创新题)“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这个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吗?为什么? 附:
答案 1.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2.⑵(√) 3.B 4.D 〖课后巩固〗答案:1.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2.A 3.D 4.⑴(√) ⑵(×) 5.反,复往,又不受。 6.不正确。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后面往往要分开,主语与谓语应该分开。“纵”表示假设,“子”是主语,“有赐”是谓语,所以应该在“纵”和“之”之间断开,也可以在“子”和“有赐”之间断开,“有”和“赐”是决不能分开的。 二、宋卫洁、陈丽丽评课: 1、宋卫洁主评林云老师的课: 1、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林云老师先从课题入手,以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进行强烈地对比: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繁花似锦,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令人望而生畏,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地介绍了背景资料后,林老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教学主旨: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为一片死亡之地,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林老师们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痛惜,也为人们的盲目无知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教学全文时,林老师很注意引导全班酝酿情绪,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所发出的强烈呼声:缺乏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历史的惨痛教训,再一次为林老师们敲响了警钟! 2、紧扣修辞,叩开学生环保的心扉: 林云老师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例如:先看对比手法。引领学生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让学生明白罗布泊并非从来就是神秘的沙漠,夕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较,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使教学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林老师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文中胡杨林的拟人化的描写:“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文中的罗布泊被拟人化也值得注意:“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品味这些拟人化的语句,真是形象鲜明,情境凸现,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学突出了情感渗透的力量。 再如排比手法。教学时林老师特别注重以下文句,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强烈地启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林老师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沙深深地刺痛着林老师们的心,使林老师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也令读者深深地感到痛心,深切地体会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至此,文中强调的环保意识,已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又像春风一样,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立足教材,环保观念已扣开了学生的心扉。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比如引导学生具体解读文本句段的时间不够,朗读太少,作者感情和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当然就不深了。 2、陈丽丽主评胡峰老师的课: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所以,胡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文言大门的钥匙。 胡老师的《文言文断句》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胡老师的这节复习课,能够联系学生学情,循序渐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从文言课文中寻找例句,引导学生归纳断句的方法规律,再课外延伸。通过有梯度的训练,把知识转换为能力。 胡老师的这堂课起点很高,但因导的好,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氛围活跃。专业,有浓度!为师生和古汉语爱好者打造全新的学习交流空间。 |
||
活动反思 与意见 |
林老师的课上得沉稳大气,在初二的学生心中埋下了环保的种子;胡老师的课上得轻松活泼,仿佛给现在面临中考的课堂吹入清风,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只是上课的内容有些脱离考纲。 |
||
过程确认 |
|
http://s13/mw690/76a61a98gdcd745019e9c&690
http://s4/mw690/76a61a98gdcd745690c33&690
林云老师在开课
http://s15/mw690/76a61a98gdcd745efb44e&690
http://s3/mw690/76a61a98gdcd7468aed42&690
胡峰老师在开课
http://s5/mw690/76a61a98gdcd7473045b4&690
语文组老师在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