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国资产融结合能级不高的思考
(2024-07-08 11:23:20)(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新兴产业的有效投融资机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周期长、门槛高、风险大、回报不确定等特点,对投资专业性和资金流动性提出了挑战,在现行的国企考核机制下,国资往往想投却不敢投或不知如何投。国企一方面存在投资决策“唯上主义”的问题,要警惕以“官本位”规避责任,另一方面存在“一哄而上”投资过热的隐患。
二是对新业态、新平台缺乏专业化功能监管。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给我国统一大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碳交易平台作为绿色金融新兴试点,也亟须上位法和强监管。国资监管重在“管资本”“管平台”“管功能”不足,存在“监管创新跟不上业务创新”“重平台建设,轻监督管理”的问题。
(二)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一是传统经营理念和风控模式导致新兴产业融资难。在“二八定律”的经营理念和“重抵押轻管理”的风控模式下,投融资对垄断性大型企业融资利率“一降再降”,对“轻资产”的小微企业、新兴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内生动力不足,金融服务体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无形资产要素融资渠道不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和交易体系不健全,导致诸多新兴科创企业因规模小、缺乏足够担保抵押物而“融资难、融资贵”。
二是产品服务同质化,无法满足新兴产业投融资需求。我国金融业务仍然高度同质化,差异化竞争和下沉式服务不足,金融服务未紧贴市场需求,缺乏为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当前金融产品仍以信贷、债券为主,直接融资渠道过窄,金融市场工具不够丰富,难以有效满足创新创业企业、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等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三)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和复合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是国企跨市场协调发展能力不足。跨区域市场和跨要素市场的国资融合发展能力不足,资源优势局限在本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跨区域业务拓展和竞争能力不强,对跨区域产业的金融渗透和支持力度不够,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不够。
二是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尚有缺口。新兴领域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人才供应体系的培养速度,加剧了产业人才、技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的短缺,跨学科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领军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领头羊”作用发挥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