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型国有企业员工薪酬体系改革实现路径
(2024-06-03 10:06:51)如何有效实施薪酬改革,缓解上述“疑难杂症”,建设集团“生态化”员工薪酬体系,笔者提出三大路径:
关键路径一
为符合国资要求,集团型国有企业薪酬体系首先要做到合规规范、全面管理。
1.全口径管理。员工所有现金性收入均需纳入工资总额进行统一管理,规避员工出现收入“灰色地带”。
2.全覆盖管理。对全资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全员管理,对控股子公司的关键人才(如领导班子、派驻财务总监等)全面管理。
3.全流程管控。明确薪酬体系分级管理方式,明确需要集团审批的关键流程并实施强管控,由下属企业自行决策的需备案。
关键路径二
薪酬体系包括薪酬策略、模式、结构、水平等,作为集团,需要统一薪酬框架,统一薪酬结构及要项,针对不同薪酬要项的特点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
1.基本薪酬全面管理:基本薪酬一般包括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等,体现岗位价值及在企业内部历史贡献。建议从集团层面统一薪酬要项、发放方式,针对关键要项强管理,如岗位工资实施全面统一管理,利于人才流动后的定级定薪(参见关键路径三)。
2.绩效薪酬部分管控:绩效薪酬通常体现业绩产出的浮动性薪酬,具体核定方式与业务模式强相关,如生产工人多为计时计件制,知识工作者多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前者绩效薪酬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后者根据综合价值贡献定薪、方式多元,集团层面很难穷尽与统一。建议从集团层面只统一不同绩效薪酬标准核定方式、分配原则、绩效结果刚性兑现的管理导向,具体方式可由下属企业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差异化设置。
3.激励薪酬指导实践:激励薪酬是面向企业战略任务与发展需要设计的奖励性薪酬,强调经营成果共创共享,弹性空间更大。建议集团层面充分给予下属企业经营者管理自主权,明确业绩为先、“去职级化”等分配原则,指导企业差异化实践。
关键路径三
1.建立职级与薪级对应关系,明确、统一典型企业、典型序列的薪级跨度与称谓,便于内部管理与人员横向交流。一般来说,业务序列薪级跨度差异取决于人员类别在集团业务中的战略性:主业相关序列人员薪级“天花板”相对较高,工勤辅助序列人员“起跑线”与“天花板”相对较低;职能序列薪级跨度受企业层级影响,通常,一级企业职能序列最高薪级高于二级、三级企业,体现管理范围与专业能力要求差异。
2.统一岗位工资表级差、档差,规范调级调档激励力度。下属企业中,通常会拿两个专业背景相近、资历相当的人员,对比职业发展与薪酬增长速度。建议集团层面统一调薪力度,规范调薪速度,即设置薪级、薪档并明确调整规则,如规定三年绩效考核称职至少调整1个薪档,至于具体增长的额度,由企业的工资总额实力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企业都喜欢采用“宽带薪酬”,即一个职级对应多个薪级、一个薪级对应多个薪档。宽带薪酬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级晋升压力、拉开相对差距、确保灵活度(如社招定薪能更个性化),但过宽的薪酬体系易导致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同职级岗位工资差异较大。笔者建议,岗位工资适当体现绩效、年限差异即可,尤其高职级人员薪酬带宽与重叠度不宜过大,价值产出等实绩差异在绩效薪酬、激励部分体现。
3.分类对标市场,提升岗位工资保障性与竞争力。集团薪酬体系必须要适应现在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如3-5年)业务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建议选取典型业务序列、典型薪级进行薪酬外部对标,根据业务目标确定薪酬分位值(在市场中所处水平),按照行业通用固浮比确定岗位工资标准。
在实际管理中,由于管理理念不同与现实情况差异,岗位工资标准可以有两种实践方式:
一是采用基数制,实现模式与标准绝对统一。基数制需要统一岗位工资水平,即下属企业员工走同一张岗位工资表,不同类别的员工差异化起薪。岗位工资体系由集团定期检视,统一调整优化,强化管控力度。基数制一般适用于集团非主业板块的企业数量较少,且各家岗位工资水平相对差距可控。
二是采用点数制,实现模式绝对统一、标准相对统一。点数制中个人薪酬水平由点数和点值相乘确定。点数表相对固化,由集团统一设计,点值由各家根据经营情况自行设置、定期检视优化(点值:1个点数在本公司对应的金额,如1点10元,点数10对应的岗位工资水平为100元)。点数制一般适用于企业间业务模式、薪酬模式或薪酬水平差异过大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同板块子公司的点值尽可能保持一致。
4.建立岗位工资确定与调整机制。集团层面统一建立新员工岗位工资薪级档点确定规则,将新员工拉到同一“起跑线”;统一建立与绩效结果挂钩的岗位工资增降机制,形成常态化、动态化增长机制,强化绩效带来的薪酬变化。
集团型国有企业员工整体薪酬体系优化,核心在于六个统一、五个规范。“六个统一”是指统一管理口径、统一管理范围、统一管理方式、统一薪酬结构要项与内涵、统一岗位工资体系、统一福利津补贴管理;“五个规范”是指规范绩效薪酬核定方式、规范激励薪酬分配原则、规范浮动薪酬占比、规范薪酬发放方式、规范人员定薪调薪方式与力度。在不突破集团的规范与原则,企业可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充分自主进行个性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