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

(2023-03-29 15:54:43)

12月15-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国资国资改革也有专门的部署,主要体现在“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部分,具体表述如下:

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另外,会议还提到,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针对上述提法,结合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实践,国资国企改革专家吴刚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解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二十大报告,还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在提到国企改革发展的时候,都将之与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放在一起阐述,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需要共同发展,不可偏废。

“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得比较多,落实得也比较好;但是,发展非公经济这块争议比较多,现实中民营企业也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一个需要正视的事实是,近些年来社会舆论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越来越不利,尤其是网络上一直有一股歪风,否定国企改革,丑化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诋毁民营企业家,鼓吹“一大二公”,混淆视听,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此外,正规媒体上也不时冒出一些否定和打压民营经济的文章,杀气腾腾,并且被其他官媒大量转载,让民营企业家误以为这是官方在“试探”市场反应。既然这次会议毫不忌讳地提出要“亮明态度”,吴刚梁希望,今后如果再次出现类似言论,有关部门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而不是抱着“宁左勿右”的态度。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解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的有效途径。这次会议也提出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因此吴刚梁预计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联合投资,仍然是2023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

二是坚持分类改革。大家都说,国有企业要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但是国企的多重目标纠缠在一起,搞得企业不像企业,政府组织不像政府组织,没法进行合理地考核与评价。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事实上,并不是全部的国有企业都要同时履行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各个企业各有侧重。

目前,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功能界定与分类,比如央企被划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与公益类。商业一类偏重经济责任,其他两类偏重于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各地方国企遵循这个思路,也搞了类似的分类。在分类改革方面,商业一类国企“积极”推进混改;商业二类是“稳妥”推进,同时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另外,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等方面,也是根据国企类型来分类实施的。

但是,除了分类改革,国有企业还存在分类考核与分类监管的问题。目前改革的一个难点是,一家国有企业同时从事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存在交叉补贴、补贴不到位、补贴不规范等问题,这次会议提出“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吴刚梁认为,当前关键要做好分类核算,规范补贴方式。

三是完善和强化公司治理。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主要是体现在公司治理机制上,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当前改革重点主要放在党组织、董事会与经理层三个治理主体上。国有企业已经把党组织作为法定的治理机构之一,并设置了“前置程序”;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过半数;经理层进行了任期制契约化改革,部分国有企业引入了职业经理人。

这次会议直接强调“公司治理”,又是为什么呢?吴刚梁认为,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设计与建设已经差不多到位了,所以2023年的重点任务是确保它们能够有效运行。当前有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授权放权,包括出资人对董事会的授权放权,还有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放权,否则这些治理机构将“形同虚设”;二是要理顺好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三者之间关系,明确权责边界。

这是从横向角度讨论公司治理。从纵向看,公司治理还涉及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集团管控问题。总体要求是,集团公司原则上不再直接干预子企业的经营管理事项,要依托子企业公司治理、通过派出董事表达股东意志,支持子企业董事会依法依规行权履职,维护子企业自主经营权。另外,对于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探索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差异化管控方式。

四是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不是原先那种政企不分、吃大锅饭的形象,其市场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二十大报告和这次会议都提出要“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吴刚梁认为,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充分激发骨干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发力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提出,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破局。据国资委透露,2021年,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率超过了90%;5600多户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了中长期激励,激励人数超过45万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普遍推行。

但是,三项制度是针对“人”的改革,直接触及最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国企改革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改革措施往往流于形式。比如,在任期制契约化改革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虽然大家都签署了“两书一协议”,但是,任务目标不合理,薪酬水平也没有什么变化,更没打算刚性兑现。这次会议提出“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吴刚梁认为,今后改革重点是要严格兑现相关措施,实现管理岗位“能上能下”,管理人员薪酬“能多能少”。

吴刚梁指出,经济工作会议是一年一度的会议,不可能像二十大报告那样说得那么长远,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今年年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就要圆满收官了,但并不意味着国企改革就全部结束了,相反,正如国资委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展新一轮国资国资专项改革”。毫无疑问,分类改革、强化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这3各方面,将会纳入2023年国企改革重点任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