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湿地公园畅游
尼勒克四面环山,喀什河从城外流过,清如碧玉,水流湍急。小城依山傍水,暮鼓晨钟,安静祥和,颇似世外桃源。
喀什河谷胡杨湿地公园离小城西南六七里,一路水声潺潺,树木繁茂,野花烂漫,小鸟幽鸣于枝叶间。三五个友人,信马由缰,沿着小道漫步。
园内以高大苍劲的胡杨为主,亭亭玉立的白桦林次之,夹杂小叶白蜡、红柳、沙棘、山楂等,绿阴如盖,格外幽静。
低下头来,地表植被异常丰富,蔓生植物、草类植物和苔藓类植物像厚厚的绒毯,党参、手掌参、甘草、冬花等药材混生于千草百花中,引来黑蜂嗡嗡采蜜。
走不远,便觉幽径曲折,细流涓涓,清澈见底。草丛中野花盛开,林间鸟雀争鸣,偶尔有野兔、野鸡、黄羊、狐狸出现,更增添了森林公园的天然神韵。愈往深处走,愈是草茂林密。
进入密林深处,空气清新,树冠遮天蔽日。四周静谧,杂树乱草像是吸纳了所有的噪音,除了呼吸,偶尔能听见几声啼鸣,正所谓“鸟鸣林更幽”。一时间,物我两忘,到达禅境,大有“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之感!
已近盛夏,林中凉爽,习习微风中带有淡淡的花香,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遥想清人徐松与领队大臣布彦泰在河边岩石上小坐,听水声泠泠,洗涤俗世凡尘的困扰。徐松在《西域水道记》卷四中记述喀什河流域风光:“南岸峭壁,卓立水次,石罅松林,重掩苍翠,闲花野蔓,杂缀青红。北岸石矶,与水吞吐。余偕布君,每向日晡,河干促坐,借彼涛声,涤兹尘耳。澄泓深碧,似镜通明,俯拾文石,盈于怀袖。”
此等境界,何等闲雅!可惜,岁月无情,逝者如斯,唯有喀什河依旧汩汩流淌着。
友人说,园内以前颇为热闹,建了度假村和一些游乐设施,现在都已拆除,还原旧貌,返璞归真,以水清、岸绿、自然、野趣为主,顶多设置些休闲椅和凉亭。园内有一条5公里长的生态木栈道,直通胡杨树林。
我们沿着生态木栈道逶迤而行,途中时常能见到扶老携幼举家出游的当地人。七八岁的顽童嬉笑打闹,在草地上翻滚;青年男女甜蜜携手,时而耳鬓厮磨,窃窃私语;时而相互追逐,笑声朗朗;老人弯腰拄杖,悠悠漫步。友人说,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游人如织,真可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千年胡杨树林地处开阔地,树高10余米,枝繁叶茂,粗的数人合抱,细的也有腰粗。古树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东一棵,西一棵,形态各异。近看老树皮皲裂粗糙,像是老年人皮肤的老年斑,历尽沧桑风雨。有的树根一半腐朽,树干仍枝叶翠绿;有的静静伏卧在地,筋骨裸露,树干灰白,有种岁月的苍凉。
胡杨树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思是“最美丽的树”。秋天的胡杨树灿烂辉煌。一夜寒露过后,大片胡杨层林尽染,金黄色、金红色、金紫色的叶片绽放出璀璨光芒。婀娜多姿的像是披着金色纱巾的美丽少女,身材魁梧的像是穿着金盔金甲的威武将军,蓝天、碧水、沙漠、雪峰、枯树与金色胡杨交相辉映,有一种震人心魄的极致之美。
有人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这是怎样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啊!
友人要带着我们去看一棵上千年的神奇古树。
他说,那棵树直径近4米,周长合围13米,树根因腐朽形成树洞,可摆放方桌在里面打牌。
我们在友人引导下,好奇地来到那棵树旁,见树洞已经消失,树根腐烂得只剩大半。这棵树像是一位老兵,腿虽然断了一根,仍顽强地挺直身体,高昂着头颅。我们静默无语。
“老兵”不死,树根虽已朽烂,但枝叶繁茂,树冠郁郁葱葱,犹如伞盖。我想,老兵经历了千年的天灾人祸,什么都看淡了。活着,就要保持一种姿态,保持无上的尊严。
仰望蓝天,直面雪峰,白云苍狗,万事悠悠!
功名利禄万户侯,到头来终是一个土馒头。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说到底,还是要活出一种精神!
险峻奇美吉仁台
吉仁台峡谷风景区的美在于它的险峻,在于它的奇美,在于它的天人合一。
两百多年以前,清朝的大地理学家徐松就到过吉仁台峡谷。他原来是湖南的学政,正三品的大官,因为犯了事儿,被嘉庆皇帝发配到伊犁。伊犁将军松筠让他到各地考察新疆的水系,他在考察伊犁河的时候,就溯流而上,到了喀什河,考察喀什河的源头时,路过了吉仁台峡谷,被险峻奇美的风景惊呆了。他用优美的文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吉仁台峡谷当时的地貌,实在是神来之笔。
吉仁台峡谷风景区是尼勒克县三大风景区之一,它在尼勒克县城东25公里的地方。原先的315省道与喀什河平行,所以,去那里很是方便。峡谷长11公里,属于高山峡谷。
吉仁台峡谷层峦叠嶂,山高峰险,蔚为壮观,有人说这个峡谷有三峡之壮美。本来,喀什河一直在宽阔舒缓的山间谷地上自由自在地流淌着,流到吉仁台峡谷,忽然形势大变,出现了一个巉岩耸立、两岸对峙的隘口。这11公里的咽喉险隘,把散漫随意、自由流淌的喀什河突然收紧,像铁箍一样地束缚起来,只给它留一个很窄的通道。于是,平时还算温顺的喀什河生气了,它怒吼着,集聚全身最大的能量,毫无顾忌地从这个峡谷中冲出。
喀什河冲出峡谷的隘口,来到稍微宽阔的地方,它似乎松了一口气,继续往西奔去。就在这河床比较宽大地方,生长着茂密旺盛的次生林,这些次生林是喀什河的杰作。就因为喀什河水每年的涨涨落落,才能够滋润这两边的河床,次生林也就愉快地生长起来了。喀什河用它的杰作装扮自己,看吧,那银色游龙为自己身边装饰了两条翠绿的飘带。喀什河也是爱美的。
吉仁台峡谷风景区的入口十分险要,游人一般都是先步行走过峡谷的谷底,到达吉仁台电站的坝底,这样就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奇美的景色。
从峡谷口向前走约500米,就是吉仁台古老的岩画,石壁上刻有神态各异的马、牛、羊、鹿等动物画,这些岩画刻画简单粗糙,颜色也不一样。画一般有7厘米高,最高的有10厘米,动物的头一般在3厘米左右。不知道这些岩画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刻画的,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进行“艺术创作”。我们虽然不是考古学家,但是,面对此景、此情、此画,我们不妨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一些大胆的想象。
古代一些游牧民族,经常在喀什河下游丰美的草场上放牧,他们有马、牛、羊、鹿。有一年天旱,牧草枯黄,他们就向喀什河上游转场放牧。于是,他们来到吉仁台峡谷这个地方,发现这里景色奇特。有个年轻人让羊群在峡谷外吃草,他来到峡谷,心情为这里奔腾咆哮的河水所激荡,不由神情振奋,顿生创作灵感。恰好旁边陡崖上就有一块光滑的石头,这个青年人情不自禁地从靴子里拔出他的刀子,即兴地在石头上刻画起来。他画了羊,又画了牛。他不可能一次刻画很多,因为在石头上刻画,很费劲,也很磨损刀子。后来又有人来到这里,看到石壁上的刻画,心中技痒,也刻画起来,他画了马,不尽兴,干脆又画了鹿。他们很随意,大概有“到此一游”的念头。这些古代的“画家”既不想出名,更不要啥版权或版税。但想不到这些刻画被好多年以后的人称为“岩画”,有专家前来研究,有不少人“咔咔”照相。
峡谷里,一边是奇石耸立的崖壁,一边是奔腾吼叫的喀什河,行人只能靠崖壁行走,山路崎岖,越走越窄。这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惊险、奇趣、刺激!
吉仁台峡谷中生长的树和高山上的树不同,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峡谷中生长的有榆树、杨树、柳树等,这些树种在高山上是不能生长的,而那高山之巅,雪岭云杉参天苍翠,遮天蔽日。越往里走,峡谷也越来越窄,抬头仰望,只能看到一线云天!
继续前行,可以听到沉沉的轰鸣声,绕过弯道,一座大坝就赫然耸立,水柱以极大的力量通过导流洞喷射而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就是吉仁台水电站大坝。吉仁台水电站是全新疆最大的水电工程,电站总投资22.8亿元,装机容量46万千瓦,大坝高达157米,是国内最高的砼面板砂砾石堆石坝之一,工程2006年竣工投产。电站建成后,水库回水长度26.7公里,形成了49.2平方公里的水面,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峡出平湖”。
游客如果想到电站大坝的坝顶观光,可以从谷底原路返回,到原来停车的地方,再乘车去坝顶。到了157米高的大坝顶上,放眼东望,那真是“连天碧水无穷尽,两岸山花扑面来”。这就是吉仁台水库。
原来水库四周的山上并不长花草,水库建成以后,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都有改变,于是,库区周边就生长出了许多的花花草草,而这些花草的生长反过来就会影响库区的小气候。还有,峡谷上游原来有连绵的大小山峰,水库建成蓄水后水位上升,把原来许多相连的小山峰隔开,就在库区形成了4个独立的小岛。这些小岛各有特色,岛上有潜水、垂钓和赛龙舟等活动项目,也是好玩的去处。

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