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诗刊》第150号作品:致情人365首(111-115)

标签:
现代诗 |
致情人365首(111-115)
http://s7/mw690/b1489267tx6BEjwvcQC16&690
http://s9/mw690/003fpzqBzy7j80kbUhy88&690
作家社版
http://s15/mw690/003fpzqBzy7iihH2fuu9e&690
中国文联社版
http://s4/mw690/003fpzqBzy7c88Kz36r63&690
美国英文版
http://s15/mw690/003fpzqBzy7algAsEAm0e&690
-
说到爱情和性爱,这原本是个永远的话题,这个命题几乎与人类同时来到这个世界。我想,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爱,相伴而来的就是爱情,爱情将伴随人们一直走到永远。但国人对爱情和性爱总有自己的诠释。尤其当代人侧重于功名利禄,常以“好儿郎志在四方”标榜自己的志向,对“随着四婆裙”,他们认为是一种耻事。只有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寄情于声色之中。这是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传统文化导致而来的。
-
而在西方则决然不同,因为西方女子的地位较高,受教育的程度也高。她们在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上,重视恋爱。在恋爱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形成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恋爱观。简单地说,中国人多写婚后,西方人多写婚前的恋爱。如果说中国人在历史上也写恋爱的话,那些历史上的诗词以及小说中的一些官员和官宦子弟多与妓女恋爱,更多的是在恋爱中消遣,是典型的婚外恋,不是西方的婚前恋,所以,爱情仅仅只是爱情,与婚姻无关。那是因为历史上的妓女不同现在,现在的妓女多以性事为中心,上床为的是性快感与金钱,而历史上的妓女多为“技女”,琴棋书画等雅兴样样娴熟,与文人一起吟诗作画,弹琴下棋,这是文人和官宦及其子弟所追求的,这在明朝已成时尚,于是文人中有狎妓的风气。西方人对婚前的爱情则是重墨浓彩的多。许多学者认为,西方人的爱的情绪长于慕,中国人的爱的情绪长于怨,长相思。中国人委婉,微妙,西方人直率深刻,一是柔性美,一是刚性美。
-
中国人喜欢明溪疏柳,微风细雨,湖光山色,是月影;西方人喜欢的是大海,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在具体写作上,国人最浪漫的时期可能该算六朝时期,诗中对爱恋的描写多是委婉、微妙,语言风格上喜欢暗溪疏柳,微风细雨,湖光山色,以及那些不明不暗的月色。其意境朦朦胧胧,半阴半晴,我想这种环境可以给人以暇想,而且给怯懦者增加胆量,是不是也隐喻着情爱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在这种光线下进行。这就意味着谈情说爱在中国古代就没有正当的地位。国人把这种境况称为含蓄美。到了近代,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不但不充许谈情说爱,还把谈情说爱混同于品质不好,作风下流,行为不端。对它的批判越演越烈,在这广阔的空间里,竟然没有谈情说爱的空间。许多人把这种羞羞答答的东西,若明若暗的东西美其名曰东方式的含蓄美。对传统式的爱恋尽管冠以含蓄的美名,在这种美名的后面确实扼杀了人们谈情说爱的权力。人们最基本的爱,除了亲情就是爱情,这是天性所在,但是,天性却受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打击。这种对爱情望而生畏的氛围,致使许多写爱情诗的人搁笔了,使那些激情满怀的文学创作者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尽管近些年来爱情诗的总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真正能称得上爱情诗的作品却寥如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