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國家金融改革作出了重大的決定,並明確了保險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推進保險業各項改革,又指保險作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及提升保險業競爭力。這無疑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清晰契機。
現實上,內地人口結構老化,養老體系支付壓力極大,令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負擔漸趨沉重。雖然國家努力擴大社保的覆蓋範圍,但長遠仍難以獨力承擔所有保障功能。因此,有需要積極發揮民營保險公司的人壽、醫療、養老保險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的補缺作用,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並提供誘因鼓勵保險公司設計及行銷更多長期保障型壽險,醫療及養老保險,以配合政府社會保障政策,減低福利開支。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國家新一輪的金融改革中,定能繼續憑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背靠祖國,以及自身的人才資本、完善法治制度、良好的企業管治等,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踏跳板」之餘,還可透過「引進來」的方式,協助內地加快保險業形成現代市場體系,以及提升保險業競爭力,為完善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借鑒和推動金融改革的發展。如此發展,除了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長遠還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保險樞紐,達至雙贏的局面。具體建議:
一.推動保險業的發展
保險業是一個長期投資的業務,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長遠而穩健的資金來源。然而,現時內地的保險業經營環境仍有欠完善,例如,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內地經營保險業務並不容易,大部份與內地企業以聯營方式合作,即使是獨資經營,亦只能在限定的省市內營運,以上種種均會影響保險業務的全面發展。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曾說「在更多領域開放競爭性業務」及「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打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為此,建議完善內地的保險體制,研究放寬外資保險企業准入的限制包括經營模式和地域限制,推動保險業的發展,以長遠配合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需要。在推進保險業市場改革下,引入更多商業保險元素,營造公平的競爭平台,並鼓勵保險公司提供更多長期和具靈活性的壽險、醫療、退休產品,長遠填補社會保障的缺口。
另外,建議研究讓在香港長期經營保險業務並具財政實力的公司,在內地獨資經營保險業務,包括研究在前海以先行先試的模式經營,為廣大百姓提供多元化的保障之餘,亦可間接提升內地保險公司的競爭力。
二.鼓勵內地保險企業在香港經營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優越的發展條件和先進的基礎設施,兼備自由的資訊流通和良好的監管制度,能夠吸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保險企業,來香港開展業務、設立區域總部甚至總部。截至2013年年底,香港有155所企業經營保險,匯聚了世界各地優秀的保險業人才,他們在行銷策略、保險產品設計和資產管理均具有豐厚的經驗。為協助推動內地的保險業邁向國際化,研究鼓勵更多內地財政雄厚的保險企業到香港經營保險業務,讓內地保險企業在公平、公正的競爭平台下經營,並透過累積經驗,提升保險行業的專業水準和企業管治水平,為企業「走出」國際打好基礎。
三.進一步開放內地銀間的債券市場
目前,香港的保險公司雖獲准參與內地銀行間的債券市場,但所獲批的額度遠遠未及實際需要。建議進一步開放銀行間的債券市場,大幅增加在香港的保險公司購買內地銀間債券額度,讓各類保險公司在公平經營環境下,透過擁有長期的人民幣資產,得以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及具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四.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發行長期債券
債券市場出現更多人民幣長期定息投資產品,有助建立較完整的孳息曲線,而其最終利率亦將成為市場的基準參考指標。就此,建議中央政府繼續鼓勵財政部及內地企業到香港發行債券,而發行更多長期人民幣債券,有助香港的保險及金融機構開拓更多投資機遇,並讓投資機構的資產配置有更多選擇。長遠而言,有利推動香港人民幣債市的深度與廣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重要地位。
五.打造香港作為國際保險樞紐地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加上與內地政治和經濟的特殊關係,增強了香港金融業進入內地市場的相對優勢,亦因此成功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在香港開展業務。本人相信,鼓勵內地和國際保險企業在香港經營,放寬外資企業包括香港具實力的保險企業在內地經營,以及促進香港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均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保險樞紐的地位,長遠拓闊香港金融業的寬廣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