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导学案
(2011-03-02 21:38:05)
标签:
杂谈 |
《氓》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及特殊的文学价值;能准确诵读本诗并结合注释自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情节,通过男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理解人物的情感、性格和形象特点;赏析比兴等《诗经》开创的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进一步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性格形象。
3、探究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体察我国春秋时代劳动人民的恋爱、婚姻的生活现实;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体察诗歌对个人追与命运的思考.
学法点拨: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四言诗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培养良好的语感。
2、细读,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在给事件分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内容重点。
3、赏读。想象意境,体会诗情意旨和艺术特色。 通过互助讨论法析读诗句,品味或直白或含蓄的情感,层层深入的把握人物形象性格和社会意义。
4、诵读。反复背诵诗句,再次体会诗的意境,为课后的发现、领悟打下良好基础。
5、悟读。运用学法,自学实践,自己去朗读诗句,品味、想象、赏析、感悟。
自学检测
基础导航――积累使人博学
1、常识填空
②《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四书”是指________
③从内容上讲,《诗经》可分_____
2、词语正音:氓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3)将子无怒
(8)靡室劳矣
(9)信誓旦旦
4、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本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_(
⑤隰则有泮:____
通____(
5、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 _____;今义______
③泣涕涟涟:古义______;今义_____
⑤总角之宴: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6、指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①名词做状语
7、找出下列句中的助词、语气词并说明用法:①于嗟鸠兮
④亦已焉哉
8、说说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问题探究――合作使人愉快,探究使人聪明
1、
2探究问题,把握形象
②小结: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角色的,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3赏析手法,深入情感
4正本清源,领悟要义
探究: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反思评价
,三省吾身
评价卡:A对课堂活动的整体感受;
C给自己的忠告。
自悟迁移 ―――学习贵在反复实践
1.反复诵背课文,积累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2.小试牛刀:以前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关雎》,里面也有运用到比兴手法,但当时没有详细分析,现在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找找这首诗歌中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自读《语文读本》(必修二)《七月》,从叙事、抒情、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立体的赏评,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四百字。
, N style="mso-spacerun: yes">
④亦已焉哉
8、说说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问题探究――合作使人愉快,探究使人聪明
1、
2探究问题,把握形象
②小结: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角色的,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3赏析手法,深入情感
4正本清源,领悟要义
探究: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反思评价
,三省吾身
评价卡:A对课堂活动的整体感受;
C给自己的忠告。
自悟迁移 ―――学习贵在反复实践
1.反复诵背课文,积累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2.小试牛刀:以前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关雎》,里面也有运用到比兴手法,但当时没有详细分析,现在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找找这首诗歌中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自读《语文读本》(必修二)《七月》,从叙事、抒情、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立体的赏评,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四百字。
, N style="mso-spacerun: yes">
④亦已焉哉
8、说说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问题探究――合作使人愉快,探究使人聪明
1、
2探究问题,把握形象
②小结: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角色的,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3赏析手法,深入情感
4正本清源,领悟要义
探究: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反思评价
,三省吾身
评价卡:A对课堂活动的整体感受;
C给自己的忠告。
自悟迁移 ―――学习贵在反复实践
1.反复诵背课文,积累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2.小试牛刀:以前我们学过《诗经》中的《关雎》,里面也有运用到比兴手法,但当时没有详细分析,现在我们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找找这首诗歌中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运用课堂学习的方法自读《语文读本》(必修二)《七月》,从叙事、抒情、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立体的赏评,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四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