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馆藏大谷探险队新疆克孜尔石窟割取:佛菩萨壁画片段(四幅)赏析

标签:
日本大谷探险队新疆克孜尔石窟千佛洞唐代壁画东京国立博物馆 |
分类: 敦煌艺术 |
(高清大图
7-8世纪
20世纪初,由日本僧人组成的大谷光瑞探险队到达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进行了大规模搜寻
与发掘,结果获得大批珍贵文物。这四幅精美的壁画就是当时从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所切割下来的。
1、如来头像
7世纪
2、佛陀像局部
8世纪
3、菩萨头像
7世纪
4、菩萨头像
7世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来自网络
德国人于1902年首次远征吐鲁番,是由柏林民族人类学博物馆派出的格伦威德尔教授为领队。他在新疆的考察成果引起学术界轰动,甚至引起德皇的注意。接着,由德皇和军火大王克虏伯的名义提供捐助,着手组织一次新的远征。由勒柯克临时担任探防队负责人,与助手巴图斯先行出发。
勒柯克到达吐鲁番后,兴致勃勃地发掘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吐峪沟等遗址,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勒柯克和巴图斯先在柏孜克里克找到了一个牧羊人住过并被熏黑了墙壁的洞窟住下来。当考察那被积抄堵住的内殿时,随着积沙被他躁动滑落下来,他被看到的东西惊呆了:“像变魔术一样,我看见在我左右的墙壁上,显露出富丽的光彩夺目的绘画,颜色是那么新鲜,好像是画家刚刚画完似的。”勒柯克兴奋地叫来巴图斯,又在人口两边发现了“比真人还要大的三个和尚像。”他们就这样清理着沙子,接着发现印度和尚、中国和尚和突殿和尚的画像。令勒柯克不胜惊讶的是,这里的人物不是按模式绘画的,不是干人一面的“刻花版印”,而是要使每个人的面貌加以区别,各不相同,“换句话说,就是写真”。
他们继续挖掘,在两座高墙上发现了15幅巨大的形象各异的佛像绘画,跪着的供养人,手持供物,都穿着高昌本地的衣服和靴子。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印度神话中的王子、系虎皮裙的婆罗门、戴鹰羽帽子有鹰钩鼻子的波斯人及红头发蓝眼睛的肖像,“他们分明是欧罗巴人,我们很快把此类人和雅利安人联系起来。这些红头发人的装束,是用吊带系着裤子并连接着高筒皮靴,这是个不同人种的特征”。
于是,鞠柯克及其助手巴图斯,用当时先进的工具孤尾锯,一幅一幅地把壁画切割下来,雇了一些民工来帮助包装,运回柏林。勒柯克得意地说:“在博物院中它们占满一间房屋、这只是少数庙宇中的一部分。那里绘画的全数,都被我们带回柏林。”
法国人勒柯克走后,英国人斯坦因来到吐鲁番,他查看了勒柯克的工作现场后“感到十分惊愕”,他给朋友的信中说:“这种粗野的方法根本不是‘考古’,而是“挖宝”。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从吐鲁番拿走的文物并不少。他认为“耍把这些精细的佛教美术品中的标本保留下来,只有很仔细地用有系统的方法搬走。我是利用我的训练有素、很有经验的帮手来做这件费时的困难工作的。”他在吐鲁番拆下的壁画,“足足装满一百多箱。”斯坦因切割这些壁画,同样使用了类似勒柯克狐尾锯的一种锯子。只不过他让助手在使用锯子的时候更加细致、更加小心翼翼罢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909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和野村荣三郎来到柏孜克里克时,看到大量壁画遭到破坏,又据当地人说,前来发掘的欧洲人割取了最好的壁画,而故意将剩下的加以损坏。日本人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这话是真的话,以文明国家学者自命的欧洲人要独霸世界珍宝的意图,可以说比盗贼还卑鄙。”
随即他们在一个洞窟中,发现厂“绘满色彩的壁画”,有诸佛和各种姿势的菩萨,有的合十、有的散花、有的奏乐。天人的舞姿、魔鬼的凶相,“色彩、用笔都有很高的造诣。”还有泥翅佛像,“也充满生气,极精彩、华美壮观”。对欧洲人盗取壁画的方式气愤之余的日本人也取出了特制的“狐尾锯”,“切割了足以欣赏的壁画7块,获得泥塑佛像7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