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
放大更清晰)
重要文化財
南宋 13世纪
牧溪绘 简翁居敬禅师题赞
纸本墨画
挂幅
纵96.5 ×
横41.3
九州国立博物馆
A-31
恭逢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化纪念日
这个大腹便便、小眼睛、咧嘴大笑的圆脸和尚就是作为弥勒佛的化身而广受信仰的布袋和尚。这种表现手法的关键在于运笔,胡须和头发等使用较干的淡墨,衣衫纹线则使用较浓的湿墨。而最浓的墨则仅用于双眼两处,由此可知,本图的作者谙习墨的浓淡和晕染规则,并将其灵活运用,巧妙生动地描绘出这幅布袋图。
此画是中国画僧牧谷所绘。牧谷是活跃在十三世纪、南宋时代末至元代初期的僧侣画家,在日本被称为“法师”受到特别相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根据《御物御画目录》《室町殿行幸御饰记》等文献可以确认,在室町时代,足利将军家曾将本图作为牧谷的作品加以收藏。此后,又被德川将军家等掌权者珍藏,在日本作为拥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渊源的中国绘画而闻名。此外,本作品还作为茶会中用于鉴赏的挂幅而扬名天下,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大肚布袋”。
画面最上端有中国南宋末年禅僧简翁居敬禅师(活跃于十三世纪)的题赞,赞文如下(左起):大开笑口以手扪/胸全无些伎俩/争可在天宮哑/罪过我阎浮着/你侬 居敬赞
(以上注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资料整理)

画中人物开脸更为现实,人物的表情极具幽默感,又不失丰富的心理活动。在构图上,留白空间尊崇“计白守黑”,面积得当合理,人物摆放稍右,以至于肩部的留白面积有略微不同。从墨色变化上说,浓厚的几笔衣线反衬出皮肤的质感;用笔上,衣线的厚重感、皮肤的紧绷感和须发干燥感,三者使整幅作品充满力量与厚实。

南宋末年禅僧简翁居敬禅师(活跃于十三世纪)的题赞,赞文如下(左起):
大开笑口以手扪/胸全无些伎俩/争可在天宮哑/罪过我阎浮着/你侬 居敬赞



南宋画家牧溪:对日本美术史产生巨大影响(周阅)
牧溪是南宋著名的画僧,他的画作大多拙稚粗细,自由放逸。由于太过自由且有悖传统而入不了中国主流的收藏殿堂,其洒脱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反而在日本备受推崇。
牧溪(1210?-1270?),相传俗姓李,生卒年不详,是十三世纪中国南宋时代的禅僧画家,南宋灭亡后圆寂。在有些史料中,牧溪的“溪”亦作“谿”。他曾因抨击当朝权贵贾似道而遭到追捕,四处逃亡,足见他是个富于正义感的人。在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普及性读物中,很难见到牧溪这个名字。元代画史著作《画继补遗》中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在镰仓圆觉寺的北条时宗(1251-1284)的陵墓佛日庵里,有一本《佛日庵公物目录》,是在1320年的目录基础上于1363至1365年重新修订的。这是宋元画流传日本的最早的藏品目录。书中提到38幅中国绘画,还记录着一些中国画家的名字,其中牧溪的名字与宋徽宗同在。东山文化时期的掌权者足利义政(1436-1490)将军手中,珍藏着279幅中国绘画,其中40%是牧溪的作品,这不能不令人惊异。日本现代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于1975年12月在德国科隆进行的德语演讲中,对七个世纪之前的这位异国故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而他却将这些包容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的,是很有诗韵的。因而,这是最适合日本人的爱好、最适应日本人的纤细感觉的。可以说,在日本的风土中,牧溪的画的真正价值得到了承认。
可见,在东山魁夷看来,牧溪的真正知音是在日本。无独有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也曾满怀深情地向亚洲各国的作家们介绍在中国辉煌的古典美术中几乎被湮没的牧溪:
牧溪是中国早期的禅僧,在中国并未受到重视。似乎是由于他的画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却得到极大的尊崇。中国画论并不怎么推崇牧溪,这种观点当然也随着牧溪的作品一同来到了日本。虽然这样的画论进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不同之一斑。
牧溪生活的年代,在日本是镰仓时代,正是日宋贸易繁荣的时期。由于南宋的商业活动十分有利于在1167年掌握日本政权的平清盛(1118-1181)的利益,他便极力倡导和鼓励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平清盛是一个武士阶级领袖,他的这一政策后来一直为源氏政权沿用。在1176至1200年间的中国正史中,有多处关于日本船只到达中国大陆的记录。随着贸易的发展,大量的中国陶瓷、织物和绘画输入日本。这些物品所展示的“美”成为日本权力者憧憬和追求的目标。牧溪的画作大约也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进入日本的中国文物浩如烟海,却为何牧溪的画作备受青睐?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摘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