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世纪
珐华器 规格:30.5 x 15 x 11 cm
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收藏
隆日编译
山西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与珐琅的结合体。珐华一词音自俚语方言,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又名“粉花”“法华”,可直接称为“法花三彩”或“三彩法华”。珐华器因为制法特别,看上去也很特别。最早开始于元代,是陶器,到明代时景德镇开始制瓷胎器,工匠们先制好器型的瓷胎,再用白色的瓷泥堆雕各种纹样在瓷胎上,烧制成型,然后再在花纹外的地子上涂上低温烧制的釉彩,再入火烧制最后成品。
这是一件明代的山西珐华瓷菩萨坐像,高达30厘米以上,属比较稀有的人物造像珐华器。菩萨神态安详,衣着华丽,璎珞饰品及臂钏、手镯等庄严全身,呈自在姿安住在法座之上。整尊造像自然写实,庄重大方、色彩浓艳、雍容华贵。雕塑精细、纹饰图案富有立体雕塑感。这件珐华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山西的珐华传承、综合了古代的审美成就,独创了珐华彩釉艺术,它以北方文化为背景,粗犷、豪放、朴实的审美意识刻画在了陶瓷之上,形成了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琉璃与珐华文化。










据有关文献记载,珐华器的主要产地在山西的蒲州、平阳霍州等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等部分地区。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明代山西生产的珐华器,主要是器型较小的花瓶、香炉等陈设器,其形精巧玲珑,华丽活泼,观赏价值和陈设价值很高。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工艺成就,竟使得景德镇也仿效山西珐华器的制作工艺,生产出了一批数量极少的景德镇珐华器。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山西珐华器的胎质为陶胎,景德镇珐华器的胎质为瓷胎;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多种色调为主,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主。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