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大图 可观看细节)
13世纪南宋 马远绘
绢本墨画淡彩
规格:77.6cm x 33.0cm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重要文化财
《洞山渡水图》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马远所绘制。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才真正“大悟前旨”,并唱出了《过水颂》这一流传千古的佳偈。这幅画是马远存世为数不多的真迹之一,十分珍贵。画上有南宋皇后杨妹子之题字;宋宁宗时内府所收马远画卷上多有其题诗,其小楷诗题,书法严谨娟秀,妩媚多姿。此画上题跋即当时所作。她被称为“宋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此画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过水颂》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图上有南宋皇后杨妹子之题字。款识:携藤拔草胆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本与天龙寺所藏的云门大师图、清凉法眼禅师图同为描绘禅宗法师的画作之一。田中丰藏旧藏品。
杨妹子即宋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少以姿容选入宫中。忘其姓氏,或谓为会稽人。在南宋历史上是与慈禧太后有些类似的人物,她出身卑微,母亲张氏是宫中教坊的乐女,生父不详。公元1195年,宋宁宗27岁,杨妹子已33岁,被封平乐郡夫人。随后她一路受宋宁宗宠爱,一帆风顺,直至册封皇后。再后,她大展身手,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宋理宗继位后,她成为皇太后,丧失权力,只好在宫中颐养天年,于71岁寿终。
杨妹子虽出身微贱,无骨肉之亲,幼年于戏班为杂剧。及长却能书善画,更擅诗词,偶于书画上自署名为杨妹子。杨妹子书迹似宋宁宗,以其款署杨妹子,元明人误为杨皇后之妹。杨皇后虽然从政有争议,但她刻苦好学,能诗,善书画,精鉴赏,被称为“宋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之一”。

公案原文:
师(洞山)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沩曰:“我这里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师曰:“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此去澧陵攸县有云岩道人,若能拨风瞻草,必为子之所重。”
师遂辞沩山,径造云岩,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曰:“某甲为什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否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教?”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
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仔细!”
师犹豫,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当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什么东西,认为在身外一定还有一个东西是本来面目或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那就离开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
很多人认为开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如此而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是从我产生的,离开了我不会有影子。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个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尚未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本来面目。

良价(807~869),唐代筠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俗姓俞,敕谥“悟本禅师”。为药山惟俨(751-834)之法孙,云岩昙晟(782-841)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共同创立了禅宗分支曹洞宗。因在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修行,故世称“洞山良价”。
据《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记载,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以手扪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谒南泉普愿,深领玄旨。又访沩山灵祐,参“无情说法”之话头。然不契。遂依灵祐之指示往诣云岩昙晟,举前因缘有省,然犹涉疑滞。于是更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等人。后于过水睹影时,豁然开悟。乃嗣云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于新丰山提撕学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 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南宋马远】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很难查考。他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
年)的画院待诏。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其曾祖马贲善画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马家”风格之后,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是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其父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其兄马逵也长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鸟画,造诣颇深。其子马麟工人物画、山水、花卉,曾为画院祗侯。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的熏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他不但在山水、花鸟画上开创新风,而且在人物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远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20多岁时绘制的人物画就得到过宋高宗的御题。
马远的人物画创造力极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艺术效果。他多用凝重的秃笔来描绘人物面貌,画衣纹则用画树枝的笔法,微带颤动断续,风格朴雅,和以前流行的流利秀美之作有所不同。
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马远在当时影响极大,有独步画院之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