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清晰大图
放大更庄严)
十四世纪 天台宗高僧-文观房弘真 绘
重要文化财 绢本着色 金泥
挂轴 纵90.8 cm 横41.6 cm
南北朝时代建武元年(1334)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
文殊菩萨作为智慧的象征而深受人们的信仰,在密教中一般以童子形象表示智慧、因为童子象征清纯又不执念的含意,童子文殊的形象以五髻文殊最为普遍。五髻文殊以消灾为本愿,右手执智慧之剑、左手持青莲花茎,青莲花盛开在左肩上方,莲花中置有象征般若智慧之经典。头顶五发髻十分可爱,圆圆的脸庞,微眯的双目,睿智而又慈祥,笑吟吟的注视着芸芸众生,神态庄严宁静。身佩项圈、耳珰、臂钏、手钏、足钏等璎珞宝珠庄严全身。斜披圣带,腰系宽大长裙,绘有精美龙凤图纹,安住于狮子所驮莲花月轮之上。坐骑青狮双目圆睁、张开血盆大口,呲牙咧嘴、扭头望向左侧,脚踏莲花,利爪锋利,躯体强健,威风凛凛,使人望而生畏,与主人文殊菩萨的笑容形成强烈对比,智慧慈悲与力量威慑并存。
根据画中的铭文,可知此图为著名的天台宗的学僧文观房弘真(1278~1357),于亡母三七之日即建武元年6月9日所制作的供品。衣着上绘有金泥描线花纹、用于描绘狮子的苍劲粗墨线,都可见当时的时代风格。文观房弘真精通四律五论。曾接受後醍醐天皇的皈依,任醍醐寺座主、四天王寺别当,深得醍醐天皇信任。

右手执智慧之剑、左手持青莲花茎,青莲花盛开在左肩上方,莲花中置有象征般若智慧之经典。头顶五发髻十分可爱,圆圆的脸庞,微眯的双目,睿智而又慈祥,笑吟吟的注视着芸芸众生,神态庄严宁静。身佩项圈、耳珰、臂钏、手钏、足钏等璎珞宝珠庄严全身。

腰系宽大长裙,绘有精美龙凤图纹,安住于狮子所驮莲花月轮之上。

坐骑青狮双目圆睁、张开血盆大口,呲牙咧嘴、扭头望向左侧,脚踏莲花,利爪锋利,躯体强健,
威风凛凛,使人望而生畏,与主人文殊菩萨的笑容形成强烈对比,智慧慈悲与力量威慑并存。

根据画中的铭文,可知此图为著名的天台宗的学僧文观房弘真(1278~1357),于亡母三七之日即建武元年6月9日所制作的供品。衣着上绘有金泥描线花纹、用于描绘狮子的苍劲粗墨线,都可见当时的时代风格。文观房弘真精通四律五论。曾接受後醍醐天皇的皈依,任醍醐寺座主、四天王寺别当,深得醍醐天皇信任。

【延伸阅读】 摘自网络
文观房弘真(1278~1357):天台宗的学僧,通称小野僧正。出身不详,精通四律五论和被目为邪法的密教立川流。接受後醍醐天皇的皈依,任醍醐寺座主、四天王寺别当。元弘之乱中,因受命行诅咒幕府之法被幕府流放硫磺岛。幕府灭亡後回京,还补本寺,并于建武二年任东寺一长者、大僧正。权势大到被《太平记》批评为奢侈,但不久即随建武政权的崩溃而失势。
文和元·正平七年(1352),南朝一度夺回京都时还补长者,很快又退任。晚年退往河内国金刚寺。延文二·正平十一年(1357)十月九日入灭。
五字(五髻)文殊菩萨 像容.作例
(梵Man~jughos!a,藏H!jam-dbyan)
以阿(a)、啰(ra)、跛(pa)、者(ca)、曩(na)五字为真言的文殊师利菩萨。在胎藏界文殊院中,居月光菩萨右方。又称妙音菩萨。顶有五髻,也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种子字为(mam!),又作‘迦’(ka)或‘昙’(dham!)。三昧耶形是青莲,上有宝箧;一说是智剑。身呈黄色,顶有五髻。右手竖拳,持青莲。左手仰掌,横持梵箧,坐赤莲华。
顶发五髻表此尊之真言‘阿啰跛者曩’五字,即五智。‘阿’是无生义,‘啰’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跛’是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义,‘者’是诸法无诸行义,‘曩’意谓诸法无有性相,语言文字相皆不可得。
左手所持之梵箧是《般若经》,表智波罗蜜,青莲华表不染着诸法三昧,智剑表此尊之大空智。狮子座为如来座,此尊不仅为诸佛之师,也是智慧门之主,故乘此座。
至于其印相,《五字陀罗尼颂》谓结五髻印,印状如五峰,印心、两肩、喉,最后置顶上。以此尊为本尊,念诵阿、啰、跛、者、曩五字真言而修之法,称五字文殊法,又作五髻文殊法;主要为祈求深智、令法久住而修。《五字陀罗尼颂》云(大正20·71
3b)︰‘修此三昧者,疾入诸佛慧,能以凡夫身现成就佛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