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世纪
灰色片岩grey schist
尺寸:62cm×60cm
比利时布鲁塞尔 Claude de
Marteau Collection收藏 文/ 隆日编译
这是一铺1-2世纪古印度贵霜时期的犍陀罗造像,也是迄今存世较早的阿弥陀如来造像,距今约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五官俊朗,面露微笑,神态慈悲安详。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长衫﹐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双手当胸似结智拳印,双足全跏趺坐安住于莲花法座之上。
二菩萨侍立左右,阿弥陀如来左侧的菩萨,头戴宝冠,顶有化佛,是十分难得一见的早期观世音菩萨形象。





【延伸阅读】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其後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盘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於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
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地区风格於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