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2013-11-06 09:09:09)
标签:

达摩祖师圣诞

菩提达摩

北京故宫博物院

福建德化瓷何朝宗

德化瓷达摩渡江立像

分类: 佛教造像艺术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明代 德化窑白釉  何朝宗制  像高: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 隆日

 

    达摩祖师身材伟岸,风度轩昂。身着袒胸通肩袈裟,头微低,广额深目,高鼻硕耳,满脸虬须。双手抱拳藏于衣袖之中,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劲道。身披袈裟,两眼凝视前方,赤足迎风,立于汹涌波涛之中。僧衣在江风中舒展飞舞,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习习寒风。

 

    达摩全名“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今印度)人,梁朝普通元年(520),经海路抵达广州,梁武帝邀请他到金陵(今南京)论佛事,因话不投机,遂“一苇渡江”,在嵩山少林寺洞中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第一祖。一代瓷圣何朝宗正是抓住达摩渡江这一题材,通过凝神的双眸、宽广的额头、袒露的前胸、随风飘拂的衣衫和波涛汹涌的海水等各个局部细节的刻画,来表现这位苦行圣僧为弘扬佛法,艰苦跋涉的神韵。把达摩祖师超凡绝尘,淡定自若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整尊瓷雕形态神妙,气韵生动,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外表施白釉,釉色质地润厚,釉面纯净莹润,象牙白色。背部钤方形阴文篆书“何朝宗制”四字印。作者以其精湛娴熟的雕塑才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容貌威严、身材伟岸、不畏艰险,飘洋过海传播佛法的高僧形象,是德化窑传世之极品。

恭祝达摩祖师圣诞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足踏波涛

 


【国宝在线】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珍品:达摩渡江立像欣赏

 

    【延伸阅读】以下摘自网络

 

    摩携禅来】
  迦叶尊者承接佛祖传授,创立禅宗后,又传于阿难尊者为第二代祖师。经千年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时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已处于衰微不景气时期。达摩大师慧眼观望,认为东土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便携佛祖心印渡海东来,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到达广州,当时广州刺史表闻上奏梁武帝。武帝遣使迎至金陵,达摩大师向梁武帝宣扬禅宗心法,但梁武帝却醉心于广造寺庙,大做佛事,而不重修持德行,领悟佛理,豁达心性,与禅宗主张大相径庭。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达摩大师便肩负传佛心印,宣扬正信佛教心法的使命,渡江北去,直到嵩山少林寺住下来,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之久,其用心人莫之测。

 

   传禅在少林】
  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经年面壁,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到中国来?达摩回答说:我来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意思是要找一个能通晓禅理而坚信不移的人作为传人,让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而这时在洛阳恰恰有一翩翩少年名叫姬光,博览群藉,尤善谈老庄。但他在精研诸子百家的学说之后,却每自慨叹:孔子、孟子的教化,只是关于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等书,虽然高深玄奥,但仍然未能穷尽宇宙的妙理。于是他便放弃研究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从此一心向佛,精研大乘和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三岁时,在香山静坐八年,冥思苦想,后慕达摩大师之名,便到少林寺参见达摩大师。尽管神光百般求教,达摩却始终面壁不语,直到寒冬大雪,神光彻夜侍立于大雪之中,积雪已然过膝,达摩才向他:你彻夜立于雪中,要求什么?神光痛哭流涕,极为虔诚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象甘露一样的法门,藉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大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数不清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段炼,才能悟到,那能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娇慢的心情,就想求得真正的道果,你是白费心机!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当下取出锋利的戒刀,自己砍断了左臂,送到大师面前,以表达自己求道的恳切心情和坚定决心。这样,达摩大师才认可他可以担当大任,为他更名为慧可,教给他修持的方法,并吩咐他要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达摩大师在中国初传禅宗,传授二祖神光”的故事。此故事说明:禅宗初祖达摩和二祖神光均出于少林,中国禅宗的产生及最初传承都发生在少林寺。


  此后,自南北朝到隋唐百余年间,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到五祖弘忍大师,禅宗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大为发扬光大,弟子达数千之多。后五祖又将心法与衣钵亲传六祖慧能,慧能大师在民间匿居精研15年后,才到广州法性寺大弘禅道,使得禅宗在中国南方大大兴盛起来,复又影响中原乃至全国,并溶入中国文化,与儒、道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精华。

 

   【一代“瓷圣”何朝宗】

    福建陶瓷家: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祖籍江西,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军伍任职,明洪武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

 

    何朝宗之前的宗教雕塑,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型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石窟佛雕,乐山大佛、泉州老君石佛等摩崖石雕,苏州保圣寺《罗汉》等塑壁,寺观里的泥塑佛像、木雕佛像……基本上都是大型雕塑,它们大多会集大批能工巧匠,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宗教雕塑及雕塑群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一大批人的集体创作。况且,从功能上看,此时的宗教雕塑艺术是服务于宗教和政治,艺术的意义是从属的,工具性的。而何朝宗的每一件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他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因而,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

    何朝宗的瓷塑推动了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