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文化财
绢本着色 金泥 挂轴 规格:112.5 × 56.2 cm
镰仓时代 14世纪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 文/ 隆日编译
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圆寂日纪念
2013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
本图描绘的是中国初唐时期的高僧--南山大师,道宣(596~667)律师的肖像;道宣律师法相庄严,长眉凤眼,表情悲悯威严。身披黑色袈裟,双手执持拂尘,以示庄严。略呈侧姿端坐在铺有法被的法座上。佛衣流畅,自然垂下。此画从道宣律师那眼角微挑的凤眼、侧向端坐的身姿、黑色的僧衣、以示庄严的拂尘以及认真摆放的僧履等局部细节描写,人物神态把握细腻准确,很好的刻画出作为律宗开山祖师的道宣律师严谨庄重,慈悲威严的一代高僧形象。
这幅图是根据镰仓时代在中国学习律学后归国的泉涌寺俊芿律师,携带回国的南宋嘉定3年(1210)绘制的道宣律师像所绘制。此画模仿了南宋绘画中的道宣律师的坐姿,但图中道宣律师头形和五官的描绘与南宋绘画有独特之处。
日本禅僧俊芿,他为了学好律宗,在日本国内遍访名师之后,仍觉得对戒律有许多不明之处。于是,他渡海来到到宋朝学习天台、禅、律及《四书》,在明州景福律寺静心修习了3年,前后在中国共留学十二年。1211年俊芿学成回日本时,携中国佛学书籍约二千多卷,儒学约256卷。回国后在京都创建了泉涌寺,成为日本“北律”的弘扬基地。

道宣律师因撰述《四分律行事钞》等而集律学之大成,成为南山律之祖。他除了参与玄奘的译经之外,还完成了佛教经典目录《大唐内典录》、佛教史书《续高僧传》、《释迦方志》、以及收录了护法记文的《广弘明集》等大量书物的撰述,留下了丰功伟绩。奈良时代由鉴真将此教义(四分律)传入日本,而到镰仓时代律学在京都和奈良得以复兴,以此为契机出现了大量的祖师肖像画。

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京城僧众推举令宵、玄畅上书朝廷,请求追赠道宣律师封号。
十月下敕,谥号曰“澄照”,所以道宣律祖又称为“澄照大师”。道宣舍利塔曰“净光”。
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又加谥“法慧大师”。

僧鞋摆放的中规中矩,以示大师的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生活态度。

【延伸阅读】摘自网络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律宗初祖,持戒精严,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所以他不需要托钵,吃饭时间,天人送供养给他。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就去拜访他。
窥基是修学大乘的,富贵家庭出身(叔父是唐太宗的大将),人非常聪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度他出家,传说中称之为‘三车法师’。玄奘大师要他出家,他提出三个条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要带一车的书本;还要带一车的美女来伺候他。当然,他对于戒律、清规,就不太拘执。道宣律师听说窥基来拜访他,对于窥基大师的学问当然很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行持就生起轻慢心,所以想藉此机会教训窥基法师,让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养。他想表演给窥基法师看看,显示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那里晓得等了很久,吃饭时间都过了,天人竟没来送供养。
窥基大师离开后,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山上,护法神围得密密地,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满身出汗,生惭愧心,才晓得自己的念头错了。
【道宣 (南山律师)】
三国时,人们对出家做僧人这种进口的新鲜事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不忘实践,但对出家的手续却是懵懵懂懂。魏嘉平年间,印度的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的僧人只晓得剃个光头而不知道受戒,并不误在高堂华屋里荤素兼收,竹肉相发,便摇头不止。他即刻译出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作为持戒的准绳,又请了个印度高僧来推行受戒仪式。正元年间,安息国(今伊朗)的沙门县谛也来到洛阳,译出法藏部的戒本。
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为了约束僧众,订下各种戒律,在第一次佛教毁灭之际,由优婆离向弟子们宣布。因为各个教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以传下来的戒律也是面貌各异。这就很让中国僧徒苦恼,戒律的混杂意味着行事的依据不能明确。头上到底烫五个疤还是六个疤,可是关系着能否往生西方乐土的大问题呢。直到唐初的道宣法师出来,专研律学,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形成风靡佛教界的南山律宗,才真正解决了这种混乱局面,让出家豁然明白出家人该有的样子。
道宣,俗家姓钱,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他十五岁时入长安日严寺跟智頵律师学习佛法,二十岁又到大禅定寺拜有名的智首律师做老师,学习各种戒律,并受了具足戒,也就是取得了正式出家的资格。
一天,智首讲完《四分律》,道宣那张年青的脸充满喜色,他觉得自己的理解明白无误,各条戒律一一铭记在心,便向智首请求学习禅定的功夫。不料智首脸一沉,说:
“你才听讲了一遍,就以为修行到家了?”
道宣糊涂了,他的高兴和明白都一下走得无影无踪。他感到惶恐,又很不服气。他知道自己来历不凡:母亲怀着他的时候,曾经梦见一轮明月穿过腹中,后来又梦见一个碧眼紫髯的印度僧人跟她说:“腹中的孩子即是梁朝有名的僧佑律师,僧佑又是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和尚的转世。你的孩子天生该要出家,大兴佛教。”道宣常常以此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他扫了一眼师父,发现师父严厉的眼神正盯着他,他满脸通红,伏在地上。
寺里静幽幽的,只有断断续续的舂米声从后院飘过来。
智首道:“你专心礼佛,想尽早获得无上智慧,很好。你也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知道规矩,掌握规矩,算不上难事,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语思量都不逾规矩。你受了戒,只等于师父给了个可以积善防恶的空钵子,你自己要不断地往里头注入善行,注满之日,智慧自然会流溢出来。这可是天长日久的事,我看呐,你再听我讲二十遍《四分律》吧。”
这一讲就是十年。道宣明白了,在一遍又一遍听讲的过程中,他本身就在实践着戒律,领悟着戒律。
后来,道宣到人迹罕至的终南山深处修习定慧。坐在一个草棚里,冥想着不生不灭的境地,也不知过了多少晦明风雨。 他住的地方缺水,据说天神很爱惜这位苦心求佛法的僧人,便把手一指地下,顿时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道宣喝了这泉水,心灵更加明澈。不久,草棚的周围长满了奇花异草,香气氤氲,五彩纷呈,连狮虎之类的猛兽也跑过来,极为温顺地围坐在道宣身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过了些日子,有人慕名而来,道宣便建起崇义精舍,给渴望出家的人讲授戒律。
有一日,道宣正在禅堂里打坐,突然听见有个低低的声音说:“清官村那处地方,原先叫做净业寺,位置形势都佳,对修道大有好处。”
道宣赶紧点起手指头般粗的功德香,望空拜了几拜,然后领着众人去清官村。
大家齐心协力,挑砖送瓦,干了好几个月,也落成一所光光鲜鲜的庄严宝刹。
当时,终南山中所有深潭里的龙都化作人形,前来参拜。有几条龙变作妙龄女郎,裙裾飘飘,步步生莲,惹得几个年轻的小和尚心下大乱,忍不住对着那几个美丽的女子挤眉弄眼,恰好被一老龙撞见。老龙勃然大怒,正欲把小和尚撕成碎片,转念一想:罪过,罪过。这回来参拜宝刹开光和道宣律师,正为积善消灾,若是一快心头之恨,岂不铸成大错?
庭院里刚好有口井,老龙便趴在井沿拚命吐口水,仿佛是在把罪肇吐个干净,然后向道宣作揖,说:“在下无心嗔怒,有心改过,方才已把毒水全吐在井里,望律师恕罪。”说完,便领着群龙呼地一声冲天而去。
那几个小和尚早已吓得面如土色。道宣走到井边,探头一看,井里青烟弥漫,便让人把井封闭。
过没多久,井边生出一种谁也没见过的花,香气馥郁,闻着令人神清气爽,好几年都不曾凋谢,又有一种谁也说不出名堂的奇果,色泽洁净,散发出缕缕甘甜。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奇异的花果全是治病的妙药,不禁大叹道宣的修行,竟然把性情凶猛的群龙也感化了。
道宜在终南山持戒严谨,著述勤奋,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二百多卷著作,其中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羯磨戒疏》、《行事钞》都是极重要的书。
当时,连在天竺的僧人都知道中国有位道宣律师,秉持戒律天下无双,只穿一件粗布袈裟,一天只进一顿糙米饭,出门从不坐车骑马,只在蒲团上打坐休息,从不在床榻睡眠,虱子在他身上随意游走,也不会让他皱一下眉。有个叫无畏的印度法师将信将疑,便特地跑到长安西明寺拜访正任上座的道宣,想看个究竟。
有一天,两个人正谈论东土和西域戒律的得失异同。忽然道宣从怀中摸出一只虱子来,无畏吃了一惊,这虱子身子胀鼓鼓的,已变成暗红色。只见道宣左顾右盼,始终没把那小畜牲扔下地。
道宣说:“不好意思,无畏法师,您可有少许绸布?”
无畏把自己的手帕递过去。只见道宣接过手帕,轻轻将虱子裹好,放在地上,然后拍拍手,呵呵笑道:“这东西虽然无知,倒也有情有欲,只怕也有些佛性呢,岂能怠慢啊。”
无畏顿生敬畏之心,站起来连连作揖道:“我在天空听人说:‘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果然名不虚传。若佛门子弟都似律师这般笃行戒律,发大慈悲,何愁佛门不精纯光大!”
后来,中国的僧尼出家修行都以道宣所传的戒律为依归了。
【道宣律师与四分律之弘传】
道宣律师为《四分律》南山宗的创立者,在中国律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千秋万世的人们所公认。他在佛教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对《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综括诸部会通大小的创见。使那些空谈大乘的人们,不敢呵责小乘律,而守持小乘律的,也不会放弃大乘律,达到既能避免偏颇之弊,又有相得益彰之妙,这就是道宣律师给予后世学者们一项莫大的功德。《四分律》为昙无德部之广律,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410—413年)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于长安译出后,六十余年间,几乎无人研习,及至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时的法聪律师,才发现《四分律》的内容既完整,又容易理解。于是辍本学之僧祗律的讲授而专弘四分,并口授弟子道覆律师创制《四分律疏》六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他的弟子慧光律师专攻四分,造《四分略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慧光之弟子道云“奉光遗令,专弘律部”造《四分律疏》九卷,道云之弟子洪遵,力阐四分,“且剖法华,晚扬法正,来为开经,说为通律”,僧祗律至此,乃成绝唱。又道云之再传弟子智首,慨当时“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法正(即昙无德)之文,至于行护随相,多委师资相袭,缓急任其去取,轻重互成截断,首乃衍慨披括,商略古今,着《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智首之弟子道宣,从智首受具足戒后,乃根据智首所著之《五部区分钞》,定其废立与同异,彻底整理律藏;此外又站在大乘、小乘判教之立场,判定《四分律》为分通大乘,以《涅盘经》扶律谈常的经义,判定《四分律》为大乘律,并引用了当时所盛行之大乘戒《梵网经》的戒文,以为四分与梵网同格,道宣律师便从《羯磨疏》和《四分律》中搜寻出五种理由证明其说:
一、沓婆回心:解释僧残律文时,说到无根谤戒,沓婆比丘得了罗汉果之后,发生厌弃此身无常之心,欲修利他行,求牢固法,此可为回心向大的最好说明。
二、施生成佛:在戒本尾回向文中有“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与《华严》、《法华》之意相通。
三、相召佛子:在律序中一再说“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佛子的称呼同于《梵网》大戒。
四、舍财用轻:解释“舍堕”戒中,所舍的财物如果僧用不还,只犯“突吉罪”轻罪,这与大乘戒以意业分判轻重相同。
五、识了尘境:在解释“单提法中,妄语戒的见闻觉知,说眼识能见等,这与大乘毗昙说法相通。
在戒律中最重要的仪式乃受戒,但是这一仪式相互差异也最纷乱,道宣律师在他所著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特将中国的戒坛予以定形。其制凡三层,下层纵广二丈九尺八寸,中层纵广二丈三尺,上层稷方七尺。其高度下层三尺,中层四尺五寸,上层二寸,总高七尺七寸,四围上下有狮子神王等雕饰。干封二年(公元667年),道宣律师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他所制的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足戒。此后,道宣律师的这一戒坛式样及仪规,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传戒的规范。
道宣律师潜心钻研《四分律》,并为《四分律》的弘传而于终南山广事著述。重要的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三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合称律宗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四分律比丘尼义钞》六卷,合称五大部。其中又以《行事钞》较为突出,因此一部书吸收了《羯磨疏》的大体,又兼具《戒本疏》之要义,故被视为根本之作,从唐到宋,前后替它作疏解的就有七十三家之多,迄今仍为律宗研究者们必读之书。
与道宣律师同时弘《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开相部宗。西太原寺东塔怀素,开东塔宗,与道宣律师并称律宗三家。后来相部与东塔两系遂渐衰微,只有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此外,道宣律师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渡海六次,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日本都城奈良,筑坛传戒,肇日本律宗之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