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文化财
1座 石灰岩 整体高度109.0 整体宽幅34.0
整体纵深13.5 像高85.5
唐代长安3年(703)
中国西安宝庆寺 东京国立博物馆
TC-775 文/
隆日编译整理
这尊精美的《十一面观音龛》是唐代佛教最高僧官---德感法师,为武则天而建造。
德感法师是由唐朝皇帝武则天任命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
这尊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并没有严格遵循经典所说,头上十一面,共有三种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萨的头顶上出现十个面,由下而上共三层,各为五、四、一个面。这十个面都是菩萨面,表情并无分别,因而与西印度十一面观音菩萨造像不同。
观音菩萨面相端庄丰满,双耳垂肩,薄衣贴身,佩璎珞,珠宝饰品庄严全身,赤足立于束腰莲花宝座之上。
观音菩萨右手上举持莲花,左手自然下垂持净瓶。长安七宝台留存世间共有七尊十一面观音像,只有这一尊有题记,即负责建造此像的僧人德感法师的题名。其铭文为:「奉为国敬造十一面观音像一区,伏愿皇基永固,圣寿遐长。长安三年九月十五。」,德感法师将造十一面观音像的功德回向给了步入老年的武则天。










【德感法师简介】
德感法师;太原人,奉召入长安翻译经典。亦称“翻译僧”,深为当朝女皇武则天所信赖,并封为唐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最高僧官。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德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德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广清凉传》)。清凉山住持德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第二年,即长安三年(703)德感国师于长安光宅寺,领导大臣等主持了为武则天建造七宝台工程。
光宅寺位于大明宫之南,太极宫之东的光宅坊,是最接近宫城的佛寺。武则天准备登基称帝之前,在光宅坊发现了佛舍利,因而在此创建光宅寺,并改年号为天授(690)。七宝台完成后,武则天一度将此光宅寺改名为七宝台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注释】
宝庆寺石佛群,由于受到印度笈多王朝美术的影响,具有写实性且丰富的形体表现以及富有变化的装饰创意等,作为盛唐时期佛教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而声名远扬。
该石佛群是取代唐朝创立了周王朝的武则天(则天武皇后)于长安3年(703年)在长安城光宅坊光宅寺内所建的七宝台内部的庄严象征。其后石佛群被迁移至西安(长安)安仁坊的宝庆寺(花塔寺),收纳在该寺的砖塔、佛殿内,但20世纪初石佛群的大部分流至国外。现在三尊样式的释迦牟尼降魔像、弥勒倚像、阿弥陀坐像及十一面观音立像等包括留存在中国的作品共计32件已被确认。其中数件作品上标有长安3年、4年(703、704年)
、开原12年(724年)的的纪年铭文,但亦有追加雕刻的开元年间的刻铭,因此有人认为造像时间为长安年间。
光宅寺的营建状况及其造像反映了与佛教界结合而发动武周革命的武则天的政策,在研究当时的佛教接受状况原貌方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