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769f99bbjw1eqo49pzzy3j20hs0dc0u0.jpg
关于“童星”现象与家庭教育的采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视野》
一、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成为童星到底是好是坏?家长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成为童星的机会?如果您支持小孩子成为童星,那么家长和社会分别应该怎样使孩子趋利避害,更好地成长?
回答:
1.童星是必然现象。因为,影视作品中总会有需要儿童来演的角色,总会有很一小部分孩子演电影、电视,而成为所谓的童星。
2.如果儿童的生理、心理、语言、认知、行为、情感、社会化、道德都达到了同龄孩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身体健康,爱学习会学习,心理正常,品行端正,如果能保证其童年生活正常,去演电影、电视,可以的;但是,如果因为演电影、电视,不能保证正常的童年生活,影响到了适于其年龄的身体健康、人格发展、学习认知、社会交往、道德情感等发展,就是不当的。
孩子的童年需要合宜的从饮食、睡眠到作息、卫生等生活照顾,还需要尝试学习探索、阅读,与同伴的集体生活、嬉戏玩耍、户外活动,还需要在家庭里由父母来培养其价值观、优良品行和习惯,这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长大以后很难培养。而整日在与成年人为伍的影视圈、拍摄生活是难以保证,不易实现的。
3.家长应持的正确态度:
第一,不管怎样,父母首先要培育儿童在身体、德性、认知、心灵方面平衡发展,健康成长,如果不能保证就不要去做童星;
第二,父母不要把做童星当成一家人的职业、事业,不要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和权益,毕竟孩子需要适龄发展,孩子的任务是成长,不是演戏挣钱、不是当演员;
第三,如果孩子喜欢,也有擅长,可以去演演影视,但是,演完了,就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或者小学生活;
第四,在童星这件事情中,家长是主导方,影视公司不会捆绑孩子演影视,家长的认识正确了,孩子偶尔演影视,也不会演戏正常发展,不能只看到当童星的好处,比如影响、自信、金钱等,看不到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缺失和潜在影响。孩子以后的路长着呢,好演员里还是非童星多。
二、在热衷于“造星”的家长中,不可否认存在有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做自己曾经梦想的事情;也有家长看中的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您可以对此类家长的做法及心理进行分析吗?
回答: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但要适度,不可强求,不可勉强。如果比较长时间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同龄集体生活、学习认知,影响了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和家庭生活,就是强求,就是勉强。
2.有部分家长把自己的梦想、遗憾附加在孩子身上,难免急功近利、狂热偏执,忽视孩子的感受、需要和发展,留下隐患。
3.父母和孩子的边界要适当清晰,也就是说,父母的人生需要父母自己负责,梦想也好,遗憾也罢,而对于孩子则主要尽成年前的抚养义务,教育责任,而不是让孩子替自己争光、挣钱。
三、有说法说“我们国家缺乏针对这类孩子的特色教育,所有的学校都是普遍化的教育。”一部分童星适合艺术而非普通的学校教育。虽然目前这种童星之路有些冒险,但至少他在做他喜欢的事情----表演。
回答:
1. 目前,普通幼儿园、小学,特色教育确实数量不多,水平有待提高,这和我国其他领域的状况一样,出于同一阶段的问题。
2. 发达国家的幼小阶段教育,安排内容更丰富,品种多样,阅读、科学、游戏、体育、艺术、户外、社交各种名目繁多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学到各种艺术,而且教师教学水平也高,教师本身全面发展,语文老师会音乐、体育,体育老师可以教科学,因为老师就是被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所以,每个孩子会三两种特长很普遍,也有各种机会交流展示。如果孩子很有特长需要更高水平辅导,也可以课外辅导。
3. 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童年时期,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而不是特长教育,因为这关系孩子今后发展的基本素质。
4. 家长可以选择普通教育 课后特长的方式,全面发展与特长教育相结合。
四、当下我国的特长教育仍然是学校文化教育的补充,您认为特长教育和文化教育究竟孰轻孰重,我国应该发展特长教育吗?还是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不放松?
回答:
1.对于儿童,不是特长教育与文化教育孰轻孰重,而是必须要接受促进其身体健康、学习认知、情绪情感、道德品行全面发展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教育,这样的教育本身必然包含体育、艺术等在内的特长教育和阅读、科学等在内的文化教育。
2.特长教育和文化教育都需要,我国应该对儿童进行平衡的全面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教会儿童生存生活、学习思考、与人共处和做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