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口和生育的问题,无论是作为宏观的“国策”、中观的“政策”,还是作为微观的“家策”,其“策”出来的结果,最终是利是弊、是优是劣,都需要历史的检验。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上的5句话、寥寥数语,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还是复杂的交互关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一层意思,“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是一层意思,“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是一层意思。在这里,“可生两个”是关键词。作为有限制的“可生两个”,当然是“计划生育”的内容之一;然而,如果把“可生两个”看成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手段,恐怕会有“承担不起”的感觉。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当然是有两个孩子最好,而且一男一女最最好,如果是龙凤胎、“一次搞定”,那就再好不过了。这符合人性。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可生两个”的终极效果怎么样、具体目标目的能否达得到、利弊相权的结果会如何,都需要时间、实践的检验。
在宪法里多次出现的“计划生育”这个词语,是历史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留给现在的名词,本质应是“少生优育”。在“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时代,如果不实施这个基本国策,结果会如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育意愿的普遍趋势必然是降低。去年初浙江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时,我发微博说“支持单独二孩”,到如今看来符合条件的年轻父母们生育意愿并不强烈。有人愿意生,有人不愿意生,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养不养得起”的问题。现在全面放开二孩,一般估计未来4年内将多新生3000万-5000万左右的婴儿,平均一年1000万左右,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的人口;有人说这是“红利”,有人说这是“负担”。究竟其结果与效果如何,历史将给出答案。在“结果”到来之前,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先要看清楚:
老龄化问题,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多生孩子所能解决的,因为大前提是:你生了一个小孩,就必然会造就一个老人。不考虑中青年意外身亡的特殊情况,“生一个小孩”就等于“生一个老人”,这是均衡的,所以必然是“生多少个小孩”就等于“生多少个老人”。你现在小孩生多了,三四十年后是中青年多了,六七十年后又是老年人多了。所谓老龄化,本质上是寿命延长所造成的,而非其他。对于家庭也一样,“上有4个老、下有1个小”是老龄化,“上有4个老、下有2个小”同样还是老龄化。
解决老年人“空巢”问题,也绝不是多生孩子所能解决的。你即使生了“7个葫芦娃”,他们长大后各自纷飞,家里同样还是两个老人独守空巢。
养老问题,也不是靠子女来解决的。“养儿防老”基本上是不靠谱的,倒是“啃老”成了越来越多的现实。如果认为“养一个子女不能防老”、“养两个就能防老”,那么这个世界性的“养老难题”就因此迎刃而解了,岂非笑话。“多生一孩,养老搞定”——哪有这么“轻松搞定”的事?道理很简单:每个人要以自己一生的劳动成果——财富积蓄为自己养老。
对于具体的家庭而言,一家生育两个孩子,最根本上是人性问题,而不是功利问题。你要算计“两个孩子”就解决一系列问题,那注定是落空的。
“全面二孩”应以人为最大价值诉求
特约评论员 杨耕身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每一个人,从来不是一个社会的负担,而应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不可替代的力量。如果说“全面二孩”政策最重要的价值指向,大概就在于此了。
按照国家计生委官员的说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40多年,我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但不论怎么看,这“少生了4亿多人”都是一个让人并不感到美好也并不能感到轻松的说法。这里面的确包含了对于“如何做到少生的”这样一种诘问,以及对一些计生利益、行政手段的探询,同样也包括我们今天已经不得不正视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现象加剧,劳动年龄人口逐年下降愈发严重,以及低生育陷阱或计划生育人口坑现象越来越严峻的现实。
附加在“全面二孩”政策之上的“应对老龄困局”等说法,曾令一些人士感到了些许功利意味,而颇不舒服。然而试问除了放宽生育政策,还有什么能够化解一个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现象?这其中的逻辑只能是:当关于人的价值导向不被坚守的时候,更多的困局也就接踵而至。事实上,这样的困局同样也包括政策放宽之后如何激发人们的生育意愿。
虽然没有明说,但“鼓励生育”的意图已然明朗。尽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际,“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旧被一再提醒并强调,但通过松动生育控制,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却无疑是此番政策放开的明确意图。相关部门的态度也表明了这一点。记得在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之时,各地都出台规定,在政策落地之前“单独”抢生二胎仍属违规;而此番“全面二孩”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国家计生委官员认为,现在怀“二孩”不算抢生。但是这样的鼓励真能带来普遍的生育热情吗?
有多少人想生却已超过最佳生育期而不得不放弃是一方面,有多少人想生却在环视现实或算了一笔经济账之后黯然放弃又是另一方面。解放日报调查显示,上海超过55%的受访市民没有生育二孩的计划。专家表示,按照单独二孩政策实行期间的情况推测,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一定会提高上海市的人口出生率,但提高比例将非常有限,从长期看,上海市民生育意愿不会显著提高。在云南,去年3月通过“单独二孩”的政策后,昆明并未出现“井喷式”的申请热潮。而此次生育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也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受“热捧”。
曾经在“单独二孩”实施中反映出的“社会生育意愿总体低迷,年轻一代对生育淡漠”现状,已足以表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资源进行调配式管理。即使是国家可以通过计划或行政的手段让国民少生育,比如“少生了4亿多”,但这种结果并不能意味着,它同样可以用放开的方式让国民多生育。
不以人口为简单的资源进行管理,就需要真正回归对人的尊重的价值导向来。人人生而平等,人的权利保障等,或许显得宏大,却同样投射到人们的生育意愿上来。除此之外,如何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为国民提供更为笃定的期许,同样关乎导向原则。问题是这一切都准备好了吗?所谓功夫在诗外,“全面二孩”政策的意图既然在于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那么国家要做的,就不应仅仅是止于放宽生育政策。
(作者系《武汉晚报》副总编辑)
生第二个孩子 为什么呢?
特约评论员 张恒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放开二孩的决定,虽然引起全国震动,然而却并不意外。此前,舆论的分析、专家的呼吁,早已给公众做足心里铺垫。
人们已经知道,最迫切的理由是老龄化的问题。官方数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而按照联合国的定义,高于10%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使得中国不仅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退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尤其是在养老金账户缺口很大的现实下。所以,中央全面放开二孩的决定出台后,又有专家解读出来,预计到2036年,中国就可以很宽松地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这自然是令人庆幸的消息。
老龄化问题之外,中国还面临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有报告统计,中国每出生100个女婴,就有120个男婴出生,这一比例位居全球最高水平。更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1000万单身男性遭遇娶妻难的问题。而放开二孩,在很多人看来,则是缓解人口结构失衡的重要举措。
除此之外,允许生二孩还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甚至消化房地产存量、刺激楼市等等诸多前景,也为人们所期待。
然而,在这场讨论与喧嚣中,却缺少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生“二孩”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把这个耳熟能详的政策术语翻译成通俗语言,二孩就是第二个孩子。那么,生第二个孩子,是为了什么?多年以后,当孩子们问起:“爸爸,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要回答他们:是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为了增加社会劳动力,为了解决中国的光棍危机?
幽默之处,在于因为人们在过往的政策制定和社会讨论中,过于强调人口问题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而忽视了它也是人、是生命的问题。这是人口问题的一体两面,单纯强调一面,不但在语境上会出现可笑的情况,现实中,更会出现令人心痛的问题。
只考虑经济、社会属性,说到底,仍然是把人看做生产要素、一种工具,是一种功利化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生命被转化成数据的一部分,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于是,之前是为了减少人口压力而不生孩子,即便生了孩子,也会遭到基层计生部门种种冷酷刁难,甚至教育机构、户籍部门、工作单位都会协同作战。工具,是随时可以抛弃甚至毁掉的,就像当家里拥挤不堪时,会把陈旧的家具扔掉一样。
更为潜在的问题是,这种政策讨论不但会影响一些基层官员的思维,也会影响公众考虑问题的角度。全面开放二孩的消息传出后,网上流传诸多段子,其中就有历数80后的压力:以后不但要养四个老人,还要养两个孩子以及帮他们带四个孩子。血缘关系,亲人之间的爱,就这样被异化为抚养关系。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五中全会,短短两年时间,中国的人口政策从“单独二孩”变为“全面二孩”,其改变可谓迅速。这种迅速变化固然是因为此前的一胎政策应变缓慢,没有跟上人口问题的新变化。但同时,也是功利化的人口思维带来的问题。
如果人口真的是工具,那它就应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这个政策所涉及的是人,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其复杂性远非一套僵化的方案可以掌控。最初放开“单独二孩”后,生育率并没有显著增加,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全面二孩后,人口是否会明显增加,很多人也不乐观,因为公众同样也会有自己的算盘。
盘算什么?无非是:是否有更好的生育环境?孩子成长是否有更好的政策支撑?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否变得更轻松?如是种种。
所以,我们应该趁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的机会,换个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人不是社会的负担,也不是社会的工具。他们不是工具,就意味着需要更好的照顾和关爱,这种关爱应该来自于父母,也应该来自于政府和社会。之前的人口政策核心是各个部门织成密网严防死堵,此后,这张网还应该在,只不过目的应该是系统性地做好服务。有消息说,计生部门也在考虑之后工作转变的问题——这才应该是他们转变的正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