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因为一幅小海报,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瞬间聚焦了公众目光。
该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悬挂的海报上写着:“做一个好主妇,好母亲,是女人最大的本事,为什么非要削尖了脑袋、累吐了血,跟男人争资源、抢地盘呀?”
最新的消息是,西城区民政局已经撤下了涉事海报,工作人员称,海报内容为电视剧《婚姻保卫战》的台词,本意是维护家庭和美。
从回应看,西城区民政局觉得挺委屈,本来是警醒婚姻濒临破裂的当事人调整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为何却引来争议?
可能真是当局者迷。西城区民政局挽救婚姻之心可嘉,不过,一段婚姻出现裂痕,夫妻双方都有责任,板子不能都打到女性的身上。再则,女性在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全是跟男性争资源、抢地盘。西城区民政局的这幅海报,把婚姻危机简单归结为女性跟男性争抢,显然是开错了药方。
一幅小海报,折射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近年来,在诸多领域,不时听闻歧视女性的言论和行为。在职场上,一些单位毫不掩饰地拒绝女性求职者;在舆论场中,有的公众人物公然提出“女性应该回归家庭”,甚至一位知名学者也在微博中说“一个女人才华再高,成就再大,倘若她不肯或不会做一个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给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网友们毫不客气地称这种大男子主义为“直男癌”。
两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种差异是生理、体力、审美、性格爱好、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差异。在婚姻中,夫妻双方的角色不同,各自承担的家庭职责或许有差异,但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生活方式上,不论男女,人们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女性的人生价值,绝不仅仅只靠婚姻来体现。动辄给女性贴标签,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不要跟男人争抢”,这样的观念和行为,无疑和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当然,由于生理差异,女性在抚养下一代方面必然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如果有女性因此而决定做全职主妇,社会也应当尊重这样的选择。不过,个体的选择不应该成为全体女性的行为标准,舆论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向女性施加压力,要求女性都照此行事。尊重女性的意见,保障女性对生活的选择权,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由于强大的文化惯性,男权思维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但我们起码应该做到在制度设计上不歧视女性,政府机关不抱有性别偏见。至于那些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的人,在这里要对他们说一句:“直男癌”是种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