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监管部门与淘宝携手打假更可期

(2015-01-29 13:58:55)
标签:

杂谈

图片来自网络

本报评论员 郑晖

 

127日,针对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购商品的抽查结果,淘宝官方微博转发了一条名为“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帖子,文中喊话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次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回应相关质疑。也是这一天,淘宝决定向工商总局正式投诉网监司司长刘红亮。

 

“大佬”互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焦点。显然,当事者双方都很“任性”,也“蛮拼”的。工商总局的报告直指淘宝平台的整体模式和形象,针对性和打击力度都很具有杀伤力;而淘宝“店小二”直呼其名,针对司长个人,曝光于媒体聚光灯下,也明显有激动和愤怒。在翻滚的人和事中,我们看到委屈、八卦和喧哗,更应该看到“互掐”中释放的信息:抛开是非曲直,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此番“较劲”,并非坏事。

 

首先,于监管部门而言,既要加强监管,也要看到电商平台的运作规律。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特点就是拥有海量信息和货物、不受时空限制。因此一定时间内的抽查与海量的网购相比,“抽样”确实很难有足够的说服力,“神一样的抽查”被诟病不足为奇。工商部门也回应称,“这个数字也并不是说反映整个市场、整个网络购物领域质量有多差,只是针对抽检范围内样本的结果。”同时不得不说的是,抽样检测一定是监管的一种方式。

 

其次,这有利于促使电商行业进行自我反思。无论是《白皮书》还是监测结果,其实都是一面“镜子”,淘宝人应该照照自己,反思自身的打假力度、管理方式与监管部门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应该说,监管者不是找淘宝的茬,而是在帮助淘宝成长。而淘宝作为电商的“带头大哥”,理应起到电商行业自律的表率作用,其他电商则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不管双方怎么“掐”,对消费者来讲,关键是看双方能否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可信赖的消费环境。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淘宝的“不卑不亢”还是工商总局的“不温不火”,从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来看,双方根本初衷是一致的。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不是不能“互掐”,但要“掐”出水平,要能体现理性博弈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双方合作,从而让消费者受益。

 

在当前,假货是国内市场的一大硬伤,显然不能靠一个公司,一个平台来单干。对于假货问题,需要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通过社会共同治理。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对于监管部门的抽样调查,淘宝不妨多些善待“差评”的涵养。工商总局也不妨与淘宝这个全国最大的主流电商平台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良性互动”找个地方坐下来,商量一下怎样把“假货”线上线下“一锅端”,这才是公众最期待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