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在大家的印象中,救护车接送病人,应当是争分夺秒。但杭州一些急救医生统计,每出10趟车,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大约只有一半,还有约三成急救任务不能就近派车。
急救救不了急,实在尴尬。好在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变。《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急救中心在接到呼救信息后,会根据伤病程度进行分类,合理调配急救资源。也就是说,不再是先打120就先出车,而是急危重病人优先用车。
在急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行“急诊分级”,把危重病人伤员先送上救护车,是一个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矛盾的举措。当然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多买几辆救护车,须知,增加救护车后,还得相应地增加医生、司机、担架工等人员,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最现实的做法,仍然是对求救信息进行判断梳理,对救护车分级调配,优先救助最危重的伤病员,让“急救”真正体现救“急”。
急救要“急”起来,不仅需要合理分配救护车,还要快速把病人送到医院。当前,不论是杭州还是国内别的大城市,交通拥堵渐成常态,救护车往往被堵得跑不起来。很多人都在网上看到过德国千余辆汽车给救护车让路的视频,大家一边赞扬德国驾车者的道德水平,一边吐槽国人的素质。平心而论,国人的车德不至于那么差,没给救护车让路,多半是不知道该怎么让。
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究竟怎么个让法,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驾校也没有相应的培训。在德国,法律的规定十分详细——车辆遇到消防车、救护车等,左车道的车往左靠,右车道的车往右靠,以空出一条应急通道。我们不妨也制定给救护车等应急车辆让行的具体方法,让驾车者有章可循。
实行急救任务分级调配救护车,对120的接线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的病情一开始表现得轻微,但短时间内可能迅速加重;有的突发疾病可能没有相应的典型症状,但来势凶险……这要求医疗部门加强对接警医生的培训,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求救者的危急程度。“急诊分级”是好事,但要谨防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