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成“空心人”的悲哀

(2014-12-10 13:42:50)
标签:

杂谈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

 

8日上午,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持续时间长达12小时,法庭将择日宣判。值得注意的是,在庭审现场,被告林森浩一度低声痛哭,并表示:“我是一个很‘空’的人,我没什么价值观。”

 

此案发生后,林森浩的投毒动机一度成谜,甚至到了二审阶段,这仍是法庭抗辩的核心问题。按照一审检方指控,林森浩系因琐事与黄洋不和,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而林森浩当时说,自己与黄洋关系一般,且无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间“有些看不惯”。二审时,林森浩仍表示,投毒只是开玩笑。哪怕这是林森浩的脱罪借口,这也表明,二人实在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换言之,林森浩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或许缺乏足够认识。有报道提到,刚被警方带走时,林森浩一度以为自己可以“调解”出去,以为双方父母聊一下就可以了。一个大学生,对生命重要性如此“无感”,对生命如此缺乏敬畏。从小学到大学,林森浩接受正规教育十几年,到头来却是这么一个结果。这正应了老家一句俗语——“读书读到裤衩里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林森浩所说的“我没什么价值观”,揭示了这个悲剧造成的深层原因。一个大学生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去谋害同学,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失败。在林森浩身上,既看不到家庭对他在做人上有何正面引导,也看不出学校品德教育在他心里留下什么痕迹,而这个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倒有可能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传统经典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也是古时学童背得滚瓜烂熟的名言。这句话阐明了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也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在传统经典里,学习知识(格物致知)是为了修养身心,即提高个人素养。但不得不说,这一传统教育理念,在当下却被各种现实环境所异化了。一旦教育的本质被忽视,也就难免培养出许多空有专业知识却大脑空空、缺乏道德信念的人。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一首描写现代人精神状态的诗歌里写道:“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倚靠在一起/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复旦投毒案是一起极端的个案,但像林森浩这样“脑壳中装满了稻草”的“空心人”,却不罕见。这起悲剧提醒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忘却教育的本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